读写融合赋能教育人生
发布时间:2025-09-01 13:55
作者:熊巍
来源: 十堰市郧阳思源实验学校

小学毕业那天的阳光,总带着些不舍的温暖。语文雷老师将十本书轻轻放在我掌心,缓缓的说道:“别放弃梦想,别忘记读书。”简单的十个字,成为贯穿我人生的坐标,开启了我以笔为舟,以墨为水,驶向读写相融的教育人生。

一席话,10本书,既是老师赠予我的毕业纪念,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人生礼物。毕业后,老师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我从未忘记,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初登讲台的日子,总被琐碎的教学事务裹挟。备课到深夜时,案头那本泛黄的《给教师的建议》会忽然跃入眼帘,这是老师当年送我的书中最厚重的一本。随手翻开某页,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是教育的基础”的论述,竟与记忆里老师批改作业时专注的侧脸重叠。我开始在晨读课与学生共读绘本,在课后把教育随笔写在旧书的空白处,那些曾经晦涩的教育理论,渐渐在实践中长出鲜活的根系。

有段时间,班级里几个调皮的孩子总让课堂陷入混乱。我抱着挫败感在办公室待到夕阳西下,无意间摸到抽屉深处的《小王子》。这是老师送的书中最薄的一本,此刻书页间夹着的干花早已褪色,却让我想起她当年说的:“教育就像浇灌玫瑰,要看见每颗花苞的节奏。” 那晚我精心设计了课堂活动,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向书本里的奇妙世界。当那个总爱捣乱的男孩举着笔记本跑来,指着自己写的外星探险故事眼睛发亮时,我忽然懂得,读书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的充盈,更是照亮他人的光。

岁月流转,当年的十本书早已被翻得卷了边,书橱里却添了一排排新的伙伴。它们陪着我熬过课堂教学效果总是低下的焦灼,也在失意时送来慰藉。记得母亲突发重病那年,也是我人生最低谷的岁月,晚上去照顾重病的母亲,在母亲艰难睡着后,我就着走廊的灯光再度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那段日子,我在书页间重新找回内心的坚强,再回到讲台时,语气里多了份历经世事的从容。

如今我的书桌上,依然摆着老师送的那些书。阳光穿过窗棂落在《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上,恍惚间仿佛看见两代教育人隔着时光的对话。我常常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起那个毕业的午后,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原来所谓梦想的坚守,从来不是刻板的固执,而是在读书中不断丰盈教学的智慧;所谓读书的幸福,也不只是独处时的安宁,更是在传承中感受到的生命延续。

老师的谆谆教诲时常萦绕在脑海,时刻提醒着我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多年来,我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坚持课堂教学研究,坚守神圣的三尺讲台,守望着教育的发展。无论工作多么紧张,无论人生境遇如何,我都没有忘记读书,并把读书变成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命的存在状态,更是一种生活习惯。随着读书的日积月累,我便萌生了动笔写作的念头,从写读书心得开始,进而从“豆腐块”的新闻稿到“红色字”的教学反思再到“内心深处”的教育叙事,读书和写作成为我生活的全部。

我认为写读书心得从来不是多余的负担,反而像一把精巧的钥匙,能打开阅读的深层价值。它逼着我们跳出“囫囵吞枣”的惯性,把零散的感触拧成条理分明的思考,让书本里的知识不再是过眼云烟,而是真正沉淀为自己的认知:同时,在梳理观点、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我的表达逻辑会悄悄变得清晰,记忆也会因这份“二次加工”而更加牢固。更珍贵的是,那些笔尖流淌的感悟会成为时光的印记,多年后翻开,便能看见自己在文字里跋涉的脚印,感受认知从浅薄到深刻的成长轨迹 ,这大概就是读书心得最动人的意义: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向内生长的养分。作为一名教师写新闻稿的目的在于,以教育观察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身份,捕捉课堂革新、家校协同、五育融合中的鲜活案例,借由短视频脚本、融媒体专栏等创新载体,向社会传递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让教育公平、数字化转型等时代命题从政策文本落地成为可感知的教育场景,凝聚全社会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价值共识。写教学反思,在于总结教学得失,突破传统经验总结的局限,借助新的教学理念和人工智能技术,解码 “教--学--评”闭环中的认知卡点,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探索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适配性,将反思成果转化为个性化学习支架的设计方案,最终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迭代,呼应新时代教育对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赋能要求。写教育叙事在于,跳出“成绩导向”的单一叙事框架,以人生经历、教学实践、现实生活等多元教育场域为背景,用人类学田野笔记的手法记录学生在劳动教育、行为习惯、审美能力、智育提升、品行养成等方面的成长蜕变,挖掘“非标准化”教育成果背后的育人逻辑。通过故事化表达让教育公平、文化传承等时代议题具象化,既为同行提供可迁移的育人智慧,也向社会展现教育改革的微观肌理,构建起公众理解的现代教育情感桥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读书是让他人的文字在心里发芽,写作则是给这些新芽浇水施肥。有时读到某个观点如遭雷击,铺开稿纸时却发现笔尖自然生出反驳的枝桠;有时为一段细腻的景物描写驻足,转身写自己的故事,那些光影声色便会顺着笔锋流淌,长成独属于我的风景,那是最奇妙的循环往复的生长。刚写下的困惑,竟在次日翻开的书中找到注解,而某次写作时卡壳的褶皱,又会在重读旧书时被某句话熨平。读与写从来不是单向的奔赴,它们是两棵缠绕的树,在彼此的年轮里,刻下共同生长的痕迹。韩愈的《进学解》也许是新时代每一位教师必读的书目,也是每一位教师亲身躬耕的教学实践。

读书即生活,写作亦做人。忽然明白,老师当年赠予的哪里只是十本书,她分明是把“读书与写作相融”的金钥匙,悄悄融入了我的生命里。而这把钥匙,打开了我教育生涯读写融合之门,为我教育人生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