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清风裹挟着艾草与粽叶的清香,悄然漫入一年级的教室。当我合起手中彩图绘本,轻声讲述屈原身披晨雾、纵身跃入汨罗江的悲壮瞬间,原本此起彼伏的童声突然沉寂。后排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怯生生地举起手:“老师,屈原为什么投江?”这稚嫩的疑问,恰似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德育的天地间激荡起层层涟漪,也为我开启了一场充满智慧与温情的教育探索。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死亡”对于这些刚踏入校园的孩子而言,太过沉重且难以捉摸,屈原的选择无疑在他们心中投下巨大的困惑。但这恰恰印证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教育契机往往藏在学生最真实的疑问之中。望着那一双双写满好奇的清澈眼眸,我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答疑,而是一次珍贵的德育实践契机。
我轻轻走到孩子身边,蹲下身与他们平视,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解释:“小朋友们,很久很久以前,屈原生活的国家不太安宁。他满脑子都是让国家变强、让百姓幸福的好点子,可惜有人不仅不支持他,还处处刁难。屈原心里特别难过,觉得自己没办法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了,所以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然而,从孩子们似懂非懂的表情中,我明白,若想真正传递屈原精神,需要搭建更贴近他们认知的桥梁。
我翻开《中华美德故事》绘本,给孩子们讲“一诺千金”的季布,如何用诚信赢得众人信赖;讲述雷锋叔叔怎样用点滴善举温暖他人。“小朋友们,屈原就像季布守护诺言一样,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一心希望国家变好;也像雷锋叔叔关爱他人一样,把百姓的幸福放在心上,只是选择的方式不一样。”随着故事的展开,孩子们的眼中渐渐有了不一样的光芒。他们开始讨论,如果是自己,会用什么方式帮助他人、守护理想,稚嫩的话语中已然透露出对正义与责任的懵懂认知。
这次课堂互动,让我对低年级德育有了全新的思考。德育不应是刻板的说教,机械地灌输抽象的道德概念,而应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如春雨般无声地浸润心田。从孩子们提出“屈原为什么投江”的那一刻起,德育的种子便已种下。我们要善于运用贴近生活的鲜活故事,将爱国、正直、坚持等美好品质,一点点融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正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生长”,只有以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方式开展德育,才能让品德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在后续的教学中,这次课堂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有的孩子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像屈原一样,保护弱小的同学”;班级值日时,原本调皮的孩子主动承担起更多任务,说这是在学习雷锋叔叔帮助他人。这些细微的变化,正是德育悄然发挥作用的生动体现。
反思日常教学,我们常常被预设的教学计划所束缚,忽略了孩子们那些充满童趣的疑问。殊不知,这些看似天真的问题,恰是打开他们心灵世界的金钥匙,是开展德育的绝佳切入点。当孩子们眼中闪烁着疑惑,举起小手提问时,我们应当停下匆忙的脚步,耐心倾听,敏锐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用孩子们能理解、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思索、去感悟。
这场由“屈原为什么投江”引发的德育之旅,让我深刻认识到:德育无处不在,它藏在泛黄的历史故事里,融在温暖的师生对话中,躲在孩子们每一个充满好奇的疑问间。作为教育者,我们既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心灵的守护者。悉心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陪伴他们在追寻答案的道路上收获心灵的成长,方能让美好的品德在他们心中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绽放出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