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晏春莲
楚天都市报记者柯称通讯员董缀文彭伟实习生胡潇云
“我的孩子有自闭症,能分到晏老师班上吗?”不久前,有家长慕名来到武汉市梨园中学,点名要找35岁的历史老师晏春莲。原来,这名家长看了今年世界自闭症日上映的公益微电影《星愿》,得知男主角小俊(化名)就是晏春莲带了三年的学生。
晏春莲第一次见小俊,得知他小学六年换了五所学校后,就暗下决心一定不让小俊第六次转学。初中三年,小俊在慢慢改变,晏春莲和其他学生也在被他改变。在探索“普特融合”教育、鼓励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大背景下,晏春莲的事迹还被央视新闻报道过。
图为央视报道截图
普通老师收下“星儿”
不想他第六次转学
圆嘟嘟的脸,腼腆的笑容……2014年9月,第一次见到14岁的小俊时,晏春莲没觉得他特殊。当小俊一开口,晏春莲便知道遇到了难题——这是她第一次遇到“星儿”(自闭症患儿)。
小俊妈妈的话也证实了晏春莲的担忧:“这孩子不容易,小学六年换了五所学校,你们就收下他吧。”此时,晏春莲从华师研究生毕业当上老师没几年,当班主任的经验并不丰富,更没有过特教经历,但她暗下决心,“我不能让孩子第六次转学。”
晏春莲要闯的第一关,是让学生们接纳小俊。小俊动作协调能力差、说话不利索、跟不上课堂节奏,很快成为大家嘲笑的对象。晏春莲告诉大家,小俊是因为生病而需要被照顾的孩子。每当有同学帮助小俊,她总是会极力进行表扬。班会课上,她还特地安排小俊表达对同学的喜爱和感谢。
更难的是做其他学生家长的工作。家长们一方面同情小俊,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影响。晏春莲一有机会就跟家长交流,给他们讲小俊的进步及和同学们相处的融洽关系,让家长们相信她,也相信学校。
从零摸索融合教育
普通学生都有收获
“普特融合”教育,就是要鼓励特殊学生随班就读,而不仅仅是“就坐”。怎么能让小俊真正学到一些知识?晏春莲查了大量特教资料和案例,她知道最好的方法是有耐心、给爱心、肯细心。她常单独辅导小俊,一字一句反复地教。
比起学知识,提高“星儿”的自信心往往更关键。晏春莲整整一个学期都陪着小俊吃午餐,手把手教他左手拿碗筷、右手打饭菜;当小俊因运动过猛裤子开裂,她自己掏钱给他买来一套新校服;在小俊的《学生成长手册》上,她写下“今天主动帮老师去办公室取东西”“进办公室时会轻声细语喊报告”等鼓励的话语。
晏春莲还充分发挥小俊会多门乐器的特长,鼓励他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街道的文艺演出、社区的迎新年活动等,让他在掌声中找到自信。
三年的初中时光,让小俊变开朗了,与人交流也不再那么困难。他的同学们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晏春莲回忆,初一第一次春游,她与小俊形影不离,生怕把他弄丢了。等到初二初三出游,学生们都主动帮忙照顾小俊,有人负责陪他玩游戏,有人负责看管他的随身物品,还有人陪他去上厕所。“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我敢说小俊这届同学是最富有爱心的。”晏春莲说,将来大家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都要学着去相处,而她对当好一名教师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师生故事登上央视
妈妈说老师创奇迹
初中毕业后,小俊去了一所中职学艺术,但他和晏老师的联系却从未断过。记者从晏春莲的手机中看到,两年来每隔一段时间,特别是节日,小俊都会在微信上发来几句语音祝福。而晏春莲都会打字回一段话,送上祝福,询问近况。最近一次,小俊问晏老师的宝宝什么时候出生,“我要当小宝宝的哥哥。”晏春莲听了感动得落泪,“这孩子真的长大了。”
今年4月,小俊的妈妈突然打来电话,原来,小俊作为男主角主演了“4·2”世界自闭症日公益微电影《星愿》,想邀请晏老师到街道口一家影城参加首映式。晏春莲因为怀孕无法参加,但第一时间通过网络观影。影片中,小俊本色出演,讲述了大龄自闭症患者找工作遇阻的故事。这让晏春莲感慨万千,“我因为教小俊收获了很多荣誉,但他将来还要面对很坎坷的路,我能做的实在有限。”
图为小俊毕业时家长专门合成了一张照片送给晏春莲
晏春莲说的荣誉,除了获评“洪山好人”、洪山区“四有教师”等称号,还包括小俊初三时她登上了央视新闻,讲述大龄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经验。新闻介绍,鼓励自闭症等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已成为一种共识,湖北省也一直在探索,但遇到的困难较多,像小俊这样的情况,能在普通学校读到初中的比较少见。小俊妈妈也在新闻中表示,儿子能顺利读完初中“已经是奇迹了”。
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副教授彭兴蓬表示,自闭症患儿到普通学校就读,确实能更好地锻炼人际交流、社会实践等能力,将来能更好融入社会。但目前,确实有一些特殊学生从普通学校回流到特教学校。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全社会更多的支持,也需要更多像晏春莲这样的老师。
仙人球刺中也会开花
她能发现学生闪光点
“花有千万种,各有优缺点。”这是晏春莲常说的话,她总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认为哪怕是仙人球,刺中也会开出美丽的花。正是看到这一点,这些年学校总是把比较难带的班交给晏春莲。而她,也总会把对小俊的耐心,用到每个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晏春莲的班上曾有个叫小斌(化名)的孩子,课堂上爱讲话,偷吃零食,喜欢弄恶作剧,甚至刁难老师。她知道,这个年纪的学生强势打压更容易反弹,便改变策略,在写给家长需要签字的《学生成长手册》上,一有机会就夸小斌的进步。“小斌爱发言,如果学会分场合讲恰当的话就更棒了。”“您的孩子今天上课记笔记特别认真。”“他今天特别守规矩,打扰同学上课的次数变少了。”这些话其实都是写给小斌看的,也确实起到了效果,小斌的转变让科任老师们都感到吃惊。
还有个学生叫小浩(化名),不那么调皮,但就是不爱学习,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考不上普高。晏春莲却发现,小浩平时最爱打篮球,每天中午都要去球场,哪怕考试前也不落下。“爱运动是好事,总比玩手机游戏好吧。”晏春莲便鼓励他在课余时间尽情打球,甚至组织班上同学在他参加比赛时去助威。
初三时,小浩在晏春莲的鼓励下参加了体育特长生选拔,竟被洪山区一所高中挑中。接下来,他开始在晏老师帮助下恶补文化课,最终通过中考被降分录取。今年高考期间学校停课,小浩还专门买了粽子、绿豆糕来感谢晏老师。“用心浇灌每个花朵,只要耕耘不辍,就会有春之繁华,秋之收获。”晏春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