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群在指导学生
楚天都市报记者 柯称 通讯员 程晓璐 李昌龙 刘怿凡 实习生 高欣
凌晨两点多,独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BIM创客园”的刘群老师,准备结束当天的线上教学。群里学生仍在“穷追不舍”:“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刘群爽朗地笑了,放下刚端起的水杯又开始了讲解。
57岁的刘群自嘲是“老头儿”。白头发和眼角的鱼尾纹越来越显眼,但他讲课的劲头却一点不减。这个暑假,他每天早上7时“开工”,总得忙到转钟,有时候被学生的求知热情“拖”得晚了,就干脆在办公室的折叠床上凑合一晚。
从来没有寒暑假,坚持为学生课外义务辅导——本在国企安安稳稳的刘群,一晃已经从教17年。他却说自己找到了快乐,“和学生在一起,我也好像变得更年轻了。”
转型发展
为教书到工地拜师学艺
刘群的老家在湖北钟祥,是一座安逸的小城。彼时的刘群,有一份国企内的安稳工作,可他总是“闲不住”,参与了一些大型项目建设,也手把手带出几批徒弟。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老师傅”刘群敏锐地意识到,就业结构的改变也将随之而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我又能做些什么?”这样的问题,爱操心的刘群不知思考了多少遍。
2003年,刘群在亲友的不解中辞去了国企工作,坚定地走上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讲台。他给自己定下了三个目标,作为解锁内心疑问的钥匙:做一名好老师,建一个好专业,育一批好学生。
尽管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从“老师傅”到“新老师”,怎么才能够推动“大学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更好地结合?在完成计划教学内容同时,怎么才能及时更新自己对行业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的掌握了解?刘群当即决定:拜师学艺,从学生做起。
中午太阳正烈,刚下课的刘群就跑到学校在建项目的工地上,虚心向老师傅学习,向高级工程师请教。只要没有课,他就往校办企业新广厦建筑公司跑,拜了不少师傅。大家起初觉得诧异:“大学老师给工地上的师傅当学生?可真是头一回听说。”刘群全然不顾他人眼光,热忱如初:“越是基层一线,越是将最前沿技术用于实践的地方。必须要‘沉下来’!”
刘群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参与到工程项目实践中的机会,并将这些最鲜活的案例带进课堂。“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挑战,唯一的出路就是因时而变,不断更新知识技能,以此来满足教学的需求,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谈及自己当“学生”的收获,刘群感慨,“无论师生,唯有潜心修炼内功,才能成就扎实的专业技能!”
这句话,后来被制成横幅,挂在BIM创客园中最显眼的位置,既是座右铭,更是团队精神。
倾心育苗
严师五年带出百个冠军
不仅自己到工地求教,刘群还把学生带到了学校在建项目的工地上。“实践培训决不能走过场,必须参与到真实项目中去浸润、锻炼,通过‘做专业’来‘学专业’。”刘群的工地课堂,要求学生现场看实物画图、看师傅施工,自己实地教学。
为了让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动向,2006年,刘群协助学校组建了工程造价专业,并将计量计价软件引入课堂,使学校成为全省最早一批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工程造价专业软件教学的高校之一。
2013年,为了培养专业能手,刘群提出,组建工程造价教学改革实验班。该班利用寒暑假、双休、节假日,无偿为学生上课,以赛促学,着重强化学生画图、算量、计价等专业实践能力。“其他专业的学生去企业实习,可以跟着多名师傅现场学,但建筑公司里一般只有一两名工程造价人员,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想得到锻炼比较困难。开设造价实验班就是想在校内创造条件,强化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让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地独挡一面。”刘群介绍。
2015年,刘群在原实验班基础上创建了BIM创客园,主打BIM技术实践教学。刘群每天都安排了满当当的学习计划,哪怕双休日、寒暑假也不例外。此外,班级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动态管理,规定“旷课一次,自动退班”。即使压力如此大,刘群的BIM班仍然“一座难求”。
为什么要这么严格?刘群说:“教师是个良心职业,工程造价是一个良心专业。严谨的态度关系到房屋建筑的质量,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作为老师亦有责任,必须严把态度关。”
经过五年潜心耕耘,刘群所教授的BIM创客园锻造出114名全国冠军,荣获3项 “全国特等奖”,21项“全国一等奖”,斩获17项“全国第一”,蝉联三届“全国算量冠军”、两届“全国造价冠军”,300余人次获国家级奖项……一项项成绩榜单上的“霸屏神话”,让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全国扬名。
爱生如子
“刘姥姥”从没有寒暑假
刘群是严师,更是一个“大家长”。从教至今,刘群主动放弃了双休和寒暑假,把全部心思和时间都倾注于教学和学生身上。每次大赛前期集训,学生们在实训室一坐就是一整天,刘群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自掏腰包每天给学生们买零食、牛奶,亲手送到每一位同学桌前,为他们缓解压力、补充能量。
刘群对自己却颇为“潦草”。该校建筑工程学院2017级学生付坤说,“他舍不得让我们受苦,自己‘抠抠搜搜’只吃食堂,却每个礼拜都会抽一天带我们下馆子改善伙食。”大概是因为太操心,太贴心,学生们给刘群起了个亲切的外号——刘姥姥。
为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课堂之外的“刘姥姥”忙活不停。拜访校企合作单位,帮学生物色工作岗位……刘群的生活始终围着学生们转。
“家人非常理解我,支持我。除了女儿婚礼那次夫人唠叨了几句外,平时从无怨言。”刘群说,“技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作为老师应该做出的榜样。我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孩子和学生们,告诉他们该如何用心对待工作和自己的人生。”
桃李满园
学生寄来十几件包裹
今年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让不少老师措手不及。刘群却显得格外“有条不紊”。“以往寒暑假期间,BIM实训班的学生们回家后也保持着不间断的线上教学,所以宅家抗疫期间,我们仍能进行常态化的学习和交流。”刘群介绍。
今年3月底,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向好,刘群第一时间返回学校。令他意外和感动的是,他陆陆续续收到历届学生们从天南地北寄来的十几件包裹,吃的用的应有尽有,但大多数全都是匿名。学生们还发来消息,叮嘱“刘姥姥”保重身体,期待开学再见的那一天。
从2003年到2020年,刘群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任教的17年来,陪伴、见证了80后、90后、00后三代年轻人的拼搏与成长。17年后翻看学生名单时,他惊讶地发现,培养的学生不知不觉已有20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