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深山点亮孩子们的希望
发布时间:2023-12-28 10:48
作者:曹君华 刘青 周学山
来源:郧阳区教育局

40年,他走的最多的路是沟壑纵横、崎岖狭陡的山路;想的最多的事,是如何让每个孩子都学到知识、走出大山……他如一支红烛,默默燃烧了40个春秋,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大山的孩子们,点亮山区孩子们的希望。他就是十堰市郧阳区五峰乡上塔教学点的党员教师蔡正刚。

选择教师不后悔

蔡正刚是五峰乡张家楼村人,该村地处深山,距离五峰乡中心集镇40余公里。这里沟壑交错,山大人稀,条件非常艰苦。1983年蔡正刚初中毕业外出务工时得知张家楼村小学的几名民办教师因待遇过低先后辞职、学校无法开课的消息后,一股责任感油然而生,蔡正刚毅然回村毛遂自荐经考核后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

当时,民办教师每月工资只有10元钱,虽然后来工资不断上涨到13.5元、20元、45元……但对维持家庭日常支出来说,仍是杯水车薪。蔡正刚成家后,家里经济更是拮据。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蔡正刚每天放学后就赶紧回家帮妻子分担家务、干农活。天黑了就打着手电筒上坡插红薯,月光下挖地、割麦子;星期天,背着背篓栽龙须草、种油桐树;寒暑假,抽空到十堰城区打零工补贴家用。

1996年,蔡正刚调到上塔村完全小学任教。离家远了,家里的重担全都交给妻子一人扛着,蔡正刚只能利用周末或假期回家帮忙。为了不让丈夫工作分心,妻子积极发展农副业,在家喂猪、养牛羊。因长年积劳成疾,妻子腰椎间盘滑脱,手术花4万多,钢板至今还留在身体里。女儿也因营养不良体质差,小时候因高烧未能及时治疗,留下跛脚残疾。如今,蔡正刚每每看到女儿蹒跚走路时,内心就愧疚不已,这也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这些年来,蔡正刚放弃了多次招工、外出务工以及调出深山的机会,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坚守山村耕耘课堂,托举群众的希望。当初和他一起打工的,不少成为包工头、小老板,也有进了企业发展很好。有同学约他到城里发展,都被他婉拒。妻子也曾托亲朋好友联系好了县城里的单位,结果蔡正刚不为所动,始终和孩子们在一起。寒来暑往,学校从200多名学生的完全小学演变成只有一个学前班儿童的教学点,蔡正刚毅然坚守着从教初心,将人生的最好年华倾注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上,把拳拳爱心奉献给了山村的孩子们。

“我也动摇过,但是一想,山里的孩子要是没老师教,他们就要苦一辈子。我虽然赚不了钱,但我的学生可以;我虽然默默无闻,但我的学生却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所以,我穷点没啥,这笔账,我算得过来。”回想自己从教的经历,蔡正刚脸上写满了坚定,“选择留在大山里教书,我不后悔。”

勤学善思提技能

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得有“一缸水”。蔡正刚十分重视学习,他自费购买了各种教育书籍,课余时间坚持阅读《中国教育报》《湖北教育》《给教师的建议》等教育报刊,或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求教,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创新教法学法,逐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风格的教学方法。

2004年,农村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开始从三年级普及英语,还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上塔小学地处偏远,没有专业英语教师。身处大山深处,如何能让山里的孩子们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面对学校的困境,已经担任二、四年级语文复式教学和四年级科学教学工作的蔡正刚主动请缨教三年级英语。

由于学校位于深山,网络信号差,遇到刮风下雨都会停电,接收的英语教学资源也时有时无。仅靠播放英语教学光盘,学生听不懂,跟不上节奏,无法满足学习的需要。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蔡正刚省吃俭用,买了一台近千元的点读机,每天一遍又一遍地跟着点读机学单词、读句子,反复钻研教材,直到深夜还在不断研究并探索适合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学方法,确保在第二天上课时,能更好地教学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学年期末考试中,蔡正刚教的三年级英语居全乡第一名,其他三个科目成绩也居全乡第一名。四科全乡第一,让乡中心学校和全乡教师刮目相看。

“山里清苦,却也正适合沉下心来提升自己。”为了练就过硬的教书育人本领,蔡正刚笃学不倦、潜心课改。从教以来,他通过自修函授先后取得中师、大专、本科学历;1998年执教的课例获得五峰乡“尝试教学法”优质课竞赛二等奖;2012年撰写的《让综合实践课更贴进农村孩子的生活》获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一等奖;2021年参加《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一等奖;2023年在教育部关工委主办的“新时代好少年·传承经典 筑梦未来”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中荣获指导教师奖。他多次获得区、乡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只要看到学生学习进步了,养成了良好习惯,我心里觉得很甜,很值得。”蔡正刚说。

严慈相济育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蔡正刚说,教学中要做到爱而有方,严而有度,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在思想、学习和行为规范上严格要求学生,付出真情的关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蔡正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严格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他让学生默写上周学习的英语单词,竟然没有一个人全部写正确。蔡正刚尽管很着急,但没有发火,也没有责备,只是温和地说,再给10分钟复习,然后再默写。恰逢临近午饭时间,蔡正刚让学生在教室复习,自己将学生的饭菜放到蒸笼里保温。10分钟过去了,蔡正刚陪着学生复习,等全部会写了,学生才去吃饭。看到学生吃着热乎乎的饭菜,蔡正刚才回去做午饭。看到老师陪着一起饿肚子,学生再也不拖欠学习任务了。

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蔡正刚更多的是给予他们关爱、宽容和理解,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让学生在严慈相济的教育环境中,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原来的上塔完全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附设学前班。学生大多离学校十几里远,每周一上学到周五才回家,在校时的吃喝拉撒、饮食起居、读书学习,全包在老师身上。

学校没有保育员,蔡正刚既是班主任,又是保姆。每天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要为几岁孩子洗脚洗脸、穿衣喂饭、洗脏衣服、买药送医,哄好哭闹的孩子,每晚至少要起来两次为他们盖被子。特别是冬天,有时小孩子弄脏了衣服、尿了床,还得抽课余时间为孩子生火烘被子、洗衣服。

2021年秋,上塔教学点只有两名学生。蔡正刚既是老师,又是炊事员兼保姆,一日三餐,吃喝拉撒睡,出了厨房进教室,出了教室进宿舍,样样都要照顾到位。有时,家长未及时接送,蔡正刚就自己开车,周一把学生接到学校,周五送到家长手里。学期结束后,家长为表示感谢,坚持要给蔡正刚送个红包,被蔡正刚婉拒了。

如今,上塔教学点只有一名学前班儿童,蔡正刚看得比自家孩子还金贵。这里海拔较高,背靠大山,比山外温度要低几度。到了冬天下雪,气温骤降,异常寒冷,积雪也融化得晚一些,教室里温度低,有时冻得手指都伸不直。他就把孩子抱在怀里让他暖和一下,像个老顽童一样和孩子一起游戏、识图。蔡正刚常说:“自己冷点不要紧,不能把孩子冻坏了,要尽自己所能温暖孩子,让他快乐成长。”

情暖护学家访路

上塔完全小学曾辖五个行政村,距离学校最远的村落有四五公里,学生步行回到家中需要一个多小时。由于山路崎岖,学生放学路上的安全问题一直是蔡正刚心中的牵挂。多年来,蔡正刚一直坚持护学。每到周五下午,村民们总能看到他和学生们一起行走的身影,蜿蜒的山路上总回荡着他一路守护的声音。每次把学生送到家,已是夜幕降临。“在山里一个人走夜路,说不害怕是假的,我就一路大声吆喝着给自己壮胆,现在说话嗓门高就是这样练出来的。”蔡正刚笑着说。

在上塔,很多孩子家长常年在外打工,依靠隔辈抚养。为了能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蔡正刚常常利用周末、假期进行家访。多年来,蔡正刚走遍了上塔周边方圆几十里的沟沟岔岔,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用双脚丈量出家访的长度和温度。“家访每年都做,谁家有啥事没有不清楚的,蔡老师就是我们这儿的‘活地图’。”他在村民们心中树起良好的口碑。

“只有走近学生,才能走进学生心里。”蔡正刚说,每次家访都会让自己对山里的孩子多了几分疼惜。以前学生人数多,但那时候大多家里困难,有的连学费都交不起。近年来经济状况好些了,许多家长都把孩子带到城里读书,但山村依然有部分读书郎。所以这些年来,蔡正刚常常瞒着妻子,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挪点出来给学生垫付费用,到现在连自己也记不清究竟垫出去多少了。但让蔡正刚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教过的学生中,好多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有些成了致富能手、企业老板,带动一方群众致富。

“只要孩子在,学校就在,学校在我就有责任教好他们。”这是采访中,蔡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偏远的山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老师,都像星星之火。笔者回程途中,在山顶俯瞰,山谷中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仿佛跳动的火焰,在风中永不熄灭……

“从教以来,我虽然经历了很多风雨,但看到更多的是彩虹,每年我都能收到学生的贺卡、电话,他们热情洋溢的话语,让我感到自己这些年的付出是值得的”。从蔡正刚的话语里,笔者找到了他甘做深山逐梦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