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腹地的龙山镇,有一个被山水环绕的村落——彭家沟村。这里仿佛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静静地躺在群山之中。然而,正是这个偏远的村落,孕育出了一位不平凡的教育者——彭玉生。他,如同那库区的清水一般,默默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孩子,引领他们驶向知识的海洋,向未来远航。
归乡筑梦,点燃希望
彭玉生,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娃。他深知教育对于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他常说:“我的命运因知识而得以转变,我渴望用知识的力量去点亮更多山里孩子的未来。”
1996年师范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大山,开始了自己的教育征途。他所在的龙山镇彭家沟村是镇中最为偏远的村落,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仿佛一座孤岛。彭玉生却选择在这里扎根,用心浇灌着每一颗渴望知识的种子。
他深入走访每一个家庭,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面对失学的小琴,彭玉生不辞辛劳,四次上门劝说,最终承诺承担她的学费和生活费,让小琴重返校园。这样的故事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不胜枚举。他走遍了库区的每一个角落,资助了40多名学生,成功劝返了50多名面临失学的学生,确保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他用自己的行动,点亮了库区孩子们的未来之路,成为了他们心中的“航标灯”。
创客引领,科技启航
在彭玉生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孩子们内心的火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他大胆创新,将科学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山坡操场。孩子们在观察植物、探索星空、研究土壤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创”中学,彭玉生鼓励孩子们就地取材,自制玩具。用废旧的瓦片制作陀螺,用扁豆夹制作口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让库区的孩子也能感受到教育的现代化气息,彭玉生积极引进创客教育。他联系华中科技大学,募集了10套萝卜头机器人,并带领老师们共同钻研,开设了创客课程。如今,学校的平板编程、智能汽车、航空航模等特色课程已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在彭玉生的引导下,孩子们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诗意教育,润泽心灵
彭玉生推崇“无边界课程”,将课堂延伸至校园之外,让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他的教学方法不拘一格,如教授长方形周长时,他带领孩子们到操场边的破旧展板旁,让他们亲手测量、计算,感受知识的实际应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别具一格,他注重学生的成长而非单一的分数。在彭家沟小学,孩子们拥有“成长银行存折”,记录着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无论是笑容的增多、画技的提升,还是诗歌创作的突破,都成为了他们成长的见证。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了解并热爱自己的家乡,彭玉生独具匠心的开设“看看我的家乡”课程。引导孩子们走进大山,用诗歌、绘画、音乐等展现对家乡的深情。这些作品在校内外广受赞誉,多次亮相央视等媒体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库区孩子们的风采和才华。
在彭玉生的引导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欣赏美、创造美,更学会了感恩和回报。孩子们自发成立了诗歌社团,二年级段欣怡的《家》更是动人:土地是小花的家/橘子树是知了的家/石板是蜈蚣的家/我的肚子是肉包子的家/妈妈的心是我的家。老师问她为什么石板是蜈蚣的家,她笑着说,每当暑假,她会和爷爷一起翻开石板抓蜈蚣,在药铺换一些生活费。
央视鞠萍姐姐获悉后,携“大手拉小手”栏目组来到了学校,与孩子们共同录制了一期特别的《云上诵诗会》,节目播出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热烈反响。
点亮教师之光,照亮孩子未来
“点亮一名教师,就能点亮一群孩子”。彭玉生非常重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他通过组建成长共同体、师徒结对、青蓝工程等多种方式,为教师们提供成长的舞台和机会。他鼓励教师们走出山村,去大城市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并将所学运用到教学中。学校每月组织的茶吧会,更是教师们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温馨场所。
“生病了,他就去请村医;没菜吃了,他就去村民家里买;快递到了镇上,他骑着摩托车行驶十几公里的路去拿;……只要有他在,我们就心安。”陈老师说。
在彭玉生的引导下,每一位教师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价值。他们不仅成为了孩子们的引路人,更成为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伙伴和支持者。在彭家沟小学,每一位教师都拥有了一门特色课程,无论是编程、PBL项目式学习还是阅读,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蔡明镜老师被选为网师向全国学生授课;张一鸣老师钻研美术知识,研究适合乡村儿童的美术课程,被评为明星教师;石智慧老师带领孩子们学习航模课程,进行科技的探究……彭玉生获得全国模范教师,蔡明镜也获得中国好人。“一个库区教学点有了两名老师获得国家级奖励!”师生们感到很骄傲,纷纷竖起大拇指。
这些年来,彭玉生教过的学生有180多人考上大学,这是他最自豪的地方。彭玖生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经是彭玉生校长的学生,因为彭校长的帮助,他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成为彭家沟小学的一名教师。他说:“是老师的帮助,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我也要像老师一样,帮助更多家乡的孩子学到知识。”
一所只有7名教师,30名孩子的教学点学校,孩子们能拿着画笔画梦想画,能看着山景写诗歌,放飞着航模飞机,遥控着智能汽车……孩子们阳光自信;老师们能走出山村,去北上广培训,能有拿得出手的特色课,收获了一个个荣誉;学校里有了云教室,有了智能阅读区……他研发的《“一盆水”防溺水》体验式教育课被很多学校借鉴,学校的教育学信息化应用案例《借力互联网+构建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新模式》获评第四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学校的特色课程和教育模式,吸引了周边县市多所学校来参观学习。
彭玉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位教育者的责任和担当。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点亮了库区孩子们的未来之路让他们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科技的魅力。他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和引路人。他就像丹江口市这一库清水滋润祖国大地一样,孕育着库区的孩子,引领孩子们向未来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