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华老师已经在教坛默默耕耘了26载,她用细腻的爱与坚持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对灵魂的唤醒和本性的回归!她坚持做有温度的引路人,如同一盏温暖的灯,照亮学生成长的每一步。
换位思考赢信任,携手共育体己人
吴老师性格温暖随和,顾全大局,不计得失,学校给她安排工作没有障碍,无论多艰巨的任务,她总是一口应承下来,再默默努力;同事和她共事没有距离,她对谁都友善,不较劲,能吃亏,和得来,大家都喜欢喊她“花姐”;孩子们在她面前没有压力,她总能帮助孩子打开心扉,化开他们心里的阴霾,她是孩子们心里的“知心姐姐”;对待家长,她像亲人一样,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是家长信任的“体已人”。
细碎言行中的教育智慧
每天早上走进教室,她都会先沿着过道走一圈,把图书角斜着的书推进书架,蹲下身子看看课桌腿有没有和地砖线对齐,顺手扶正歪倒的扫帚,弯腰捡起地上的碎纸屑。时间长了,孩子们也会自觉整理课桌椅,低头拾起脚边的垃圾。放学后,她常会回到空荡的教室收拾“残局”:把卫生角的抹布挂整齐,把哪个“小马虎”滚到桌下的笔放回文具盒,把偷偷“溜”出队伍的椅子推进课桌下,第二天,还会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小组或个人。以后,每次离开教室时,总能听见“塞凳子、捡垃圾”的提醒声,也能看见各小组的卫生负责人来回检查,她成功地让孩子们自觉把教室当作家一样呵护。
班里有个叫小阳的孩子,课桌总是凌乱不堪,书本经常掉在地上,文具盒里满是橡皮渣,桌角还总有撕作业时落下的碎屑。吴老师尝试过各种方法:制定卫生公约、在晨会上讲“小邋遢变形记”,甚至让他担任卫生负责人,但效果甚微。一天午休,吴老师看见他把修正带的小盖子弹到地上,没说话,只是蹲下来捡起盖子,连同他脚边的纸团、前桌滚来的笔帽,一起整齐地放在他的课桌上。他看了看老师,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赶紧手忙脚乱地整理桌面。课后,吴老师又陪着他一起清理课桌和书包,还教他整理的方法,第二天又特意当着大家的面“检查”他的课桌,表扬他“课桌周围和里面真干净,文具盒和书本也都‘回家’了!”从那以后,他的课桌变干净了,听妈妈说他在家里也开始收拾书桌和房间了。吴老师还抓住机会持续施策,看着他一有进步就会在同学面前夸他几句,他身上有了越来越多的变化。
教育从来不是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而是日复一日弯腰捡拾的身影,是某个孩子突然挺直的脊背,是把“我们的家”悄悄种进孩子心里的晨光。吴老师用行动诠释:教育,就藏在这些琐碎的坚持里。
守护每一朵迟开的花
小陈是从别校转来的,性格内向,常常独自发呆。一次午休,他突然蜷缩在椅子上,揪着胸口痛哭。吴老师没有责备,而是轻轻扶他到教室外,陪他深呼吸、用冷水洗脸,直到他平静下来,了解到小陈偶尔会因情绪紧张而呼吸困难,吴老师特别关注,一面叮嘱全班同学不要取笑他,一面经常与他谈心,与家长沟通,一学期后,当小陈再次情绪波动时,竟能自己调整、快速平复。吴老师欣慰地说:“有些花开得慢,是因为它们的根扎在更深的土壤里,老师能做的,就是为它们撑一把伞,耐心等待绽放。”
二十多年的细碎光阴,未曾磨灭她的教育热情。当她看着晨光中那些认真对齐桌椅的身影,听到曾经怯懦的孩子在国旗下自信演讲,她深深明白:教育不是写在奖证上的功绩,而是像风一样托举蒲公英的旅程——倾尽温柔托起那些绒毛般轻盈的梦想,飘向比目光更远的远方。
吴琼华老师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师德的光芒——它不在高处,而在弯腰捡拾的瞬间;不在言语,而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她是平凡的教师,却用温暖与耐心,成为了学生生命中不平凡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