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她初出茅庐,那一天午后,秋阳斜照在石垭小学斑驳的土墙上,秉持着“严师出高徒”的信念,她扬起手中的教鞭……此后,教室里那个叫小董的孩子总在暮色中独坐,作业本上的空白仿佛无声的呐喊,成了她心中永远的隐痛。或许孩子本就沉默,彼时的她,用戒尺丈量着严苛,却未曾读懂孩子眼底的惶惑。多年过去,这份愧疚始终萦绕在她心间。这段经历让她深刻明白: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共情。每个孩子都需要老师给予更多耐心与鼓励,尊重他们的成长节奏,这是教育的基石。
以爱为桥,重塑生命轨迹
2006年,王慈老师调入长梁镇民族小学,遇到了"鼎鼎大名"的小何同学。这个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差,还经常打架斗殴,甚至有小偷小摸的恶习,让其他老师避之不及。当小何被分到她的班级时,王老师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通过家访了解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单亲家庭中,忙于生计的母亲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一次,小何再次闯祸,将同学打得头破血流。校方通知双方家长到校协商。当小何母亲头发凌乱、满身泥土地冲进办公室时,明显是刚从田间地头匆匆赶来。在等待对方家长的过程中,王老师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轻声引导小何体会母亲的不易,反思自己的行为。那一刻,孩子的眼泪夺眶而出,那是发自内心的悔意。
此后,王老师常常与小何同学谈心,及时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在王老师持久的细致的关爱下,小何同学逐渐变得温和懂事了,与同学关系也融洽起来。多年以后,王老师还接到了小何同学结婚的喜贴,并欣然赴宴,看着成人后的小何幸福的场景,她由衷地开心。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用爱唤醒了小何同学内心的善良与上进。
用爱点亮“凋零的花”
2020年,王慈老师来到广龙小学,担任一(1)班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多年来,她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总会在一个月左右摸清每个孩子的情况,建立档案。通过家访,她了解到有个叫小馨的孩子家庭情况极为特殊:她们家是从景阳移民搬迁到黄土坎安置小区的,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离家出走多年杳无音信,一家常住四口人,一老三小,大姐瘫痪在床,小馨老二,下面还有一个小弟弟,全靠年逾古稀且腿有疾病的奶奶照管。五年来,小馨一直是王老师心里那个最特殊的孩子,她时刻守护着她。
2024年5月,小馨父亲失联以后,王老师时刻关注小馨的心理状况,关心她的生活需求,给她买被褥,募衣物,带她洗头发、吃早餐,利用课余时间与小馨聊天,表扬她的点滴进步,教她自我保护的方法,引导她体谅奶奶的不易,传授她生理卫生知识……五年来,小馨因为家庭原因状况频出,王老师一次又一次地上门家访,她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无论怎么样,这么小的孩子可千万不能辍学呀,几年来,她的家访记录已经累积了厚厚的一沓。
当得知小馨微信名叫“凋零的花”时,她心疼不已,面对这个蜷缩在命运裂缝中的女孩,她从物质帮扶到心理疏导,从生理启蒙到尊严守护,用五年时光编织了一张温柔的网。她知道,教育的真谛不是填满知识的容器,而是点燃灵魂的火种。那些关于自尊与自护的私语,那些悄悄塞进书包的卫生用品,无不体现着真正的教育,是让每朵花都有向阳的勇气。这也正是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她用无私的爱,温暖着小馨孤独的心灵,为她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习惯为壤,人格为根
三十二载春秋,王老师坚信:习惯养成塑造行为,品格培育奠基人生!晨读时的朗朗书声里,她埋下守时的种子;班会课的道德故事里,她浇灌诚信的根系;劳动时的指导与督促,她培育责任的枝芽。"教孩子六年,要想着他们六十年"——这句教育箴言,她始终身体力行。她的教育故事虽无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处处彰显着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从青丝到白发,王慈老师用半生时光诠释了“教师”二字的重量,践行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的教育家精神。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是遗憾与成长的和解,是严冬与暖春的交替,是用千万次俯身倾听换来的一个挺直的脊梁。她让教室成为生命的原野,在这里,每一粒种子都能找到破土而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