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凯敏(前左)在课堂上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裕 实习生 张思成
在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水工1904班曾是个“特殊”的存在:入学时高考分数在年级垫底,然而三年后,这个班级却创下了同类型班级最高的“升本率”。奇迹背后,是班主任段凯敏独具慧眼的教育智慧——她敏锐地捕捉并巧妙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将其转化为点燃学习热情和内生动力的火种,实现了班级的华丽蜕变。
调皮学生成长为项目骨干
2019年开学时,面对这群缺乏信心的学生,段凯敏没有急于说教。她深知,撬动学生心门的钥匙,往往藏在他们的兴趣缝隙里。她坚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她的谈心簿里,不仅记录问题,更精准捕捉每个孩子独特的闪光点和兴趣爱好。
她发现,这些看似“抗拒交流”的孩子,一旦聊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眼睛就会亮起来。
段凯敏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她不再端着“教育者”的架子一上来就讲道理,而是主动走进他们的世界,接住他们的“兴奋点”。课间闲聊,她会自然地问起“最近在玩什么新游戏?打到什么段位了?”或是聊聊年轻人热衷的潮玩“拉布布”。这些看似与学习无关的轻松话题,推倒了横亘在师生间的心墙,建立了信任。渐渐地,“老班”这个称呼,悄然变成了学生口中的“敏姐”。
段凯敏善于将学生的兴趣特质转化为成长动力的能力。学生周辉(化名)曾是让她头疼:身高近一米九,却总是踩着铃声进教室,频繁翘课窝在宿舍打游戏。一次查寝,室友们慌忙收起电脑,唯有周辉戴着耳机沉浸在激烈的游戏世界里,对老师走近浑然不觉。段凯敏没有批评他,反而敏锐地观察到他在游戏中的专注与能力:眼神清亮,反应迅速,团队协作有章法。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中形成。她找到周辉:“我看你带团队打游戏挺有章法,要不要试试当学习委员?”面对周辉的惊愕和退缩,她加了一句:“就当帮我个忙,一个月就行。”
这个“试一个月”的承诺,成了周辉的转折点。段凯敏精准地将他游戏中的“高光能力”——专注、策略、团队协作——转移到了学习和管理上。任职当天,周辉就最早到教室做准备,课间追着老师问问题;组织学习小组时,他巧妙运用游戏里“带团”的经验协调同学,连最调皮的学生都愿意听从他。毕业时他顺利找到工作,如今已是项目骨干。他常笑着说:“是段老师让我明白,专注的力量,游戏和工作都通用。”
课堂成为知识的“实践场”
段凯敏对学生兴趣的敏锐洞察,不仅用于破冰和个别引导,更深度融入她的教学革新。她深知水利专业教学的难点:工程体量庞大又抽象,仅靠PPT讲解难以激发兴趣。于是,她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把课堂打造成充满吸引力的“实践场”。
她首创“一课多师”教学模式,让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为了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段凯敏邀请企业工程师带着真实的盾构机模型进课堂,让冰冷的机械变得可触可感。讲授三峡工程时,她特别请到参与过建设的企业导师带来现场混凝土浇筑视频、地质勘探原始图,用震撼的工程现场和一手数据点燃热情。
在讲钢筋混凝土设计时,她将课堂延伸至动手区,让学生用一次性筷子、橡皮泥、硬纸板等日常材料动手还原建筑结构模型。学生们在亲手搭建的过程中,枯燥的力学原理变得生动有趣,学习的积极性在“玩”与“做”中被充分调动。
从用“游戏段位”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到将“游戏策略”转化为班级管理的妙招,再到用可触可感的“模型搭建”激活专业课堂的实践场,段凯敏始终秉持着“教育是双向对话”的理念。她俯下身,用学生的眼睛观察世界,精准捕捉并珍视他们的兴趣点,然后智慧地将这些兴趣点转化为学习的支点、成长的阶梯。
她以兴趣为引信,点燃了水工1904班这群曾被贴上“垫底”标签的学子内心的火种。当兴趣被看见、被尊重、被引导时,消极的心态便悄然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被唤醒的潜能和蓬勃的内驱力。最终,这把由兴趣点燃的火,散发出带领整个班级逆袭的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