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强国建设 深化教育改革 | 特别报道
探访一所每年夏天“绽放”的学校
——“星辰学校”持续20年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新体系
发布时间:2025-10-30 08:49
作者:记者 康 丽 万景达 | 冯 旭
来源: 中国教师报

“十年青春,百年梦想!”2025年8月,在汤逊湖畔的湖北经济学院,2000多名特岗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职业宣誓。作为培训辅导员,特岗教师黄春立再次回到这里,带着师弟师妹一起宣誓。黄春立说,这里是他梦想起航的地方。这个地方被学员命名为“星辰学校”。

黄春立2012年大学毕业,在这里参加培训后赴竹溪县丰溪镇中心学校任教,在渝陕鄂交界的大山沟里潜心育人,成长为“全国优秀教师”。今年8月20日,他作为8名优秀特岗教师代表之一,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工作。10多天后,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回信勉励他们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黄春立激动地说:“肩负使命,我将努力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2000多名特岗教师郑重举起右手,立志把青春融入壮美的中国梦,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教书育人。

为乡村点亮更多星光

2004年,针对大学毕业生“下不去”、乡村教师“招不来”的困境,湖北省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一大批“资教教师”奔赴基层,激活了乡村教育“一池春水”。2006年4月,教育部特邀5名湖北“资教教师”参加新闻发布会,推介湖北经验。国家启动“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把地方行动升级为国家计划,选派“特岗教师”到乡村任教。20年来,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参加“特岗计划”,成为播种希望的乡村新教师。

国际教育大会《加强教师在多变世界中的作用之教育》提出,“应该对刚开始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师给以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的最初职位及他们将要进行的工作,对其以后的培训和职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0年来,每年暑期湖北都会集中组织乡村新教师岗前培训——新教师面临的不仅是知识性的问题,还有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促进教育公平的创新力等问题都是重要的教育考量。

黄春立说,培训正值盛夏,晚风徐来,繁星满天,大家生动地称呼自己是一缕缕来自夏天的风,是一颗颗点亮夜空的星辰。“星辰学校”因此得名,寓意教师即将为乡村点亮更多星光。

“星辰学校”既面向湖北特岗教师,也面向全国特岗教师开展培训。20年来,从这里走出6万多名教师,奔赴2000多所乡村学校,一大批教师成长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最美教师、模范教师,成长为各级各类学校骨干教师,凝聚成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长期研究“特岗计划”,她说:“一大批乡村新教师在培训中启航,这里是最美的乡村教师培训营,是新教师上岗前最好的加油站,也是特岗教师最强大的支持网络。”

每年,全国各地还有很多校长、教师闻讯主动来学习,成为一道“现象级”的培训风景。河北省三河市一中校长、正高级教师刘利文带团队来培训,她形象地说:“如果‘星辰学校’是教育枝头的一朵花,我们则期待在每年花朵绽放之时,赶来领略教育的美好。”

20年来,“星辰学校”形成低成本高效能的教师教育模式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路径,被广泛运用于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每年评估质量在全省前列。今年8月,黄冈师范学院院长漆昌柱带着9个二级学院的院长到现场深度体验,“这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训模式,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范式!”

人人是人生舞台上的主角

“这里的学习与我之前的学习完全不一样!”2025届特岗教师陈启珂说,学习手册里不仅有课程表,还有《人生舞台上的150问》——“我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吗”“我的人生舞台在哪里”“我上一次热泪盈眶是什么时候”“我上一次开怀大笑是什么时候”“我到过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是哪里”“我觉得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在哪里”。

“这些问题一下子让我陷入了沉思。”陈启珂说,“00后”的他以前很少思考这些问题,突然感觉到一种灵魂的追问,有点措手不及。

“星辰学校”提出“舞台教育理念”,强调“人人是自己的主角,舞台是人人的舞台,台上台下都是主角”——到乡村任教是职业选择,更是人生选择,要引导特岗教师深化自我认知、强化自我认同,在时代的舞台上书写自己的人生史诗。

“星辰学校”有一半课程需要特岗教师自我设计、共同完成,无论“我在乡村当老师”情境课,还是“我该怎么办”讨论课,都会关联到“150问”——“面对委屈,我能保持内心的那份平和吗?面对质疑,我能保持内心的那份坦荡吗?面对孤独,我能保持内心的那份坚守吗?”

湖北省随州市岁丰学校特级教师梁艳玲是特岗教师的实践指导教师。她说,这种培训“不打鸡血”“不灌鸡汤”,注重引导教师主动思考、深度反思,为未来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和情感铺垫。

“星辰学校”倡导人人书写《人生史诗》,全面梳理成长经历,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没有字数要求,但不知不觉我写了3万字。”2025届特岗教师冯飞雄说。

冯飞雄将赴湖北省保康县两峪乡中心学校任教。他说,“人生史诗”其实也是一份要在乡村用实际行动书写的人生答卷。冯飞雄对“150问”念念不忘——“25年后,在祖国实现百年梦想之际,我希望自己为国家贡献了什么”“90岁时,站在岁月的峰峦回望人生,我希望自己为生命书写了什么”?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来兵体验了培训过程。他认为,“星辰学校”把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贯穿始终,但这种贯穿不是灌输,而是力图让每个人实现自我驱动,让人人意识到自己是人生的主角,努力朝着教育家型教师成长。

“这种教育价值的引领,带来的震撼是发自内心的。”苏尚锋教授来自首都师范大学,调研中他很有感触,“传统培训侧重于教学技巧与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星辰学校’以人为中心,强化了教师的自我认同与价值追寻。当教师开始真诚地追问‘我是谁’时,他的教育生涯便完成了一次关键的‘心灵转向’。这种从内而外的觉醒,是任何外部激励都无法替代的最根本的成长动力”。

“舞台教育理念”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还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的互动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局指出,以“台上台下都是主角”为中心的CMC哲学思想,使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他们是教育以及自己独特生活经历的主角,这种赋权意识传递给农村儿童,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提高自信,从而踏上人生舞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这些都是全纳教育的体现。

一流的教育“重环境”

“教师大旗由数千名特岗教师每人一针一线、一笔一画共同缝制完成。”2014届特岗教师陈振云还记得11年前第一次观看展旗的场景,大旗从楼顶向下展开,覆盖了五层楼,迎风徐徐飘扬,“教育的神圣感一下子在心里升腾而起,我眼里满是泪水,发誓要做一名好老师”。在武汉大学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看来,这种培训的仪式感彰显了人民教师的光荣身份和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心灵的震撼源自文化的力量。20年来,“星辰学校”凝练出CMC教育模式,提出教师教育三个关键词:文化(Culture)、管理(Management)、课程(Curriculum),以文化塑造共同价值观,以管理提升知行契合度,以课程拓展世界认知力。

数千名特岗教师共同制作大旗、展放大旗、仰望大旗,生动印证“星辰学校”提出的“文化来自人人,文化属于人人,文化引领人人”。“星辰学校”鼓励人人登上培训舞台,人人谱写教师之歌……20年来,特岗教师自创《因为爱》《幸福瞬间》等23首教师之歌,唱响在央视屏幕上,回荡在师生心田里。

这里建有全国第一家“乡村教师青春影像馆”,由历届特岗教师展现自己的青春身影、人生铭语、教育故事。这种自我教育的资源库、案例库凸显了丰富的文化价值,每个人都能在团队历程中看到自己的足迹,共同价值观被内化为个人信条。

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说:“‘星辰学校’是师范教育创新的力作。一流的教育是创造环境的教育,在这里有一种‘场效应’,置身这种气氛中,每一个人都会释放自己的正能量。”

每年几千人培训的衣食住行、学练评测,全部由特岗教师实现低成本的自我管理。“星辰学校”提出,“人人能当管理者,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可为好榜样”,团队联动制、管理延伸链、全景工作法等模式深入人心,人人不再是培训任务的被动执行者,而是教育生态的共同建设者。

“2000多人共用4个卫生间,里面干干净净,‘最美厕所’项目充分体现了新教师的自我管理水平和团队整体素养。”全国优秀班主任、湖北省赤壁市第一初中教师饶红云说,“培养出什么样的教师,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好的教师教育真正实现了‘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的统一。”

“星辰学校”设有“集中授课类”“团队拓展式”“走班选择性”“专项定制型”四类课程,提出“形式即内容,台下即台上,课内即课外”,强调教育过程与方法本身就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以人为主角的培训传递的平等、尊重、创新等价值观,与课程知识本身同等重要;课堂每一个角落都是潜在的“舞台中心”;学习与生活是连续的整体,每一名学习者要知行合一。

“每一堂课都是台上、台下多个话筒。”在郑新蓉看来,这里建立了“多主角课堂”,整个教学过程被视为一场 “即兴的集体创作”。课程内容是在台上、台下实时互动中不断生成和演化的。这种不确定性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对“生成性课程”最好的呼应。

教师素养在发现、实现、呈现中提升

2009年,邓丽到鹤峰县中营乡高原小学任教。全校72个孩子,邓丽教语文、英语、美术、音乐。以前过儿童节,孩子只能到集镇去,眼巴巴地为台上集镇小学的学生鼓掌。邓丽把从“星辰学校”学到的理念、技能和方法用于实践,与学校教师一起锯木头、办社团,低成本搭建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舞台。山村孩子成为台上主角,在各类活动中变得阳光开朗。邓丽后来获评“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孩子们也第一次坐上飞机来到央视的舞台。

邓丽毕业于武汉工商学院电商专业。“虽然我读的不是师范,但‘星辰学校’给了我教师职业生涯最重要的启蒙,让我的思维有了跨学科关联,能力有了多维度锻炼,成为‘教学多面手’。”邓丽说。

“师范课程要围绕中小学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湖北省建始县教育局局长田小林说,乡村小规模学校对优质师资配置的期盼其实更多,有“全科”思维和能力的教师能更好地缓解乡村学校的燃眉之急。

吴治华毕业于湖北经济学院国贸专业,在武穴市大法寺镇李边小学担任语文教师。他成立“土娃创客工作室”,网购或自制小电路板,低成本开展STEM教学。吴治华之前对编程、数字化一窍不通,但“星辰学校”点亮了他的科学梦,他买来10多本书,每天琢磨到深夜……现在,这所村小已有73名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中获奖,其中3名孩子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一等奖。

传统师范课程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等模块构成,进入数智时代,培养方案亟待系统性重塑。“星辰学校”根据国家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的部署,构建“教育价值引领、学科专业水平、全科综合素养、数智运用能力、实践创新经历”五大课程体系,提升教师发现力、实现力、呈现力,推动教师成长为“全科型教师”。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所长安雪慧看来,“星辰学校”在人口少子化、流动化趋势下,针对乡村学校规模缩减、教师结构性短缺、科学教育短板等现实问题,通过提升教师跨学科任教能力、运用地方资源优化教育方式,主动应对乡村学校发展困境,激发了教师的科学兴趣,点亮了孩子心中的科学梦。

特岗教师组建“莲蓬书画院”“远山合唱团”“长风舞蹈社”“梦想手工坊”“飞艇制造厂”等社团,研究课题让人耳目一新,团队合作让人精神一振、学习成果让人眼前一亮。

“课题任务之一是‘造飞机’,而我们很多人从没坐过飞机。”2014届特岗教师蒲鹏杰说,大家一起画图纸、做零件,1:1制造了一架“双翼飞机”,每个人的思维被真正放飞了。教育部官微“微言教育”曾以《不简单!他们造了一架“飞机”,还有“火星探测器”》为题进行了报道。

“科学文化周”每年都邀请科学家来授课。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说,“我是从乡村小学走出来的,看到大家让我想起小时候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特岗教师掌声热烈,“我们也希望把更多乡村孩子培养成受人敬仰的大科学家!”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微博上写道:“我被震撼了。参观他们的才艺作品:各种卡通布娃娃、书画作品、尚未完工但已经初具雏形的木质飞机……我来到大礼堂,面对海洋般的青年人的面庞,我整个身心很快就被一种激情融化了。”

“星辰学校”的课程体系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效路径。湖北师范大学校长雷儒金说,学校正在推动五大模块贯通运用,全科综合素养课程占比突破20%,形成了“主干学科夯基、交叉学科拓维”的立体化课程矩阵。

星辰教室持续赋能

散作满天星。培训结束后,特岗教师奔赴各地,在高山、湿地、湖区等不同地貌区域教书育人。“星辰学校”推出200个“星辰教室”数字社群,以AI赋能链接不同区域教师,激励教师专业发展便捷化、系统化、可持续。

在“星辰教室”,特岗教师每日可结合教育生活中的所见所为分享不超过200字的感想,通过“轻量化分享”推动“反思性实践”。AI系统通过智能分析,从教师群体中识别“共性问题”和“最佳实践”,为教师提供“一人一案”策略与工具包支持,低成本推动“个人孤立的经验积累”转向“教师群体的智慧协同”,让人人成为经验贡献者、知识获得者,持续享有无边界学习的乐趣。“星辰教室”每年还会将每位教师的年度分享结集成书册,不断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黄春立在2190天里积累了43万字的教育反思。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特岗教师陈春花坚持6年,写下了112万字的《每一朵小花都有春天》。全国各地2万多名教师加入“星辰教室”,该项目也获得了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推介。

“星辰教室”定期发布3X教育工具,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倡导“人人成为低成本创新者”。“稻草奥运会”鼓励教师用一根稻草牵引全校文体活动。“十元钱·千分爱”项目要求教师用不超过10元的成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湖北省宣恩县特岗教师杨华用2元钱买来奖状,引导留守孩子写下对婆婆的心里话,让70岁的婆婆收到了人生的第一张奖状。长春市特岗教师杨瑞用9.8元买了一张车票,请城里打工的妈妈回来探望留守的女儿,小姑娘眼里都是泪花……

20年来,“星辰学校”致力于“链接山海,点亮星辰”,形成“轻量化—低成本—可复制”的创新方案,一批又一批特岗教师把这里的思维课程、项目理念带给更多的乡村孩子。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南京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说:“这里的理念很先进,创新有特色,给广大教师深刻的启示与持续性的支持,也照耀着乡村教育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