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几天愿意跟我们说学校的事了,真的谢谢你们!”在小阳同学的家中,家长与村、校、警家访小组谈到,语气里满是感激。日前,一场由村委会干部、学校老师、辖区民警共同参与的联合家访,为这名一度缺课的少年,重新搭起了家校沟通的“暖心桥”。
走进小阳同学家的客厅,墙上“家和万事兴”的挂画格外醒目,家访小组围坐在一起,没有说教式的批评,而是先从“孩子最近的情绪变化”聊起。班主任细细讲起小阳同学在校的点滴:“他其实很聪明,这学期变化很大,就是最近总闷着不说话。”民警则从安全角度,轻声提醒未成年人外出闲逛的风险,“晚上别去人少的地方,有困难随时联系我们”;村干部也接过话头,“家里要是有啥难处,村里能帮的一定帮”。

原本低头沉默的小阳同学,在这样的氛围里慢慢放松下来,小声说:“就是觉得学习有点累,不想让爸妈失望。”一句话解开了家长的困惑——此前家长总盯着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压力。家访小组随即和家长商定:先降低“分数焦虑”,每天花10分钟听孩子讲学校的事;学校为小阳同学安排“学习伙伴”,帮他跟上课程;民警和村干部会定期回访,关注他的课余动态。
“以前总觉得‘家访’是‘告状’,没想到是来帮我们的。”家长的话,道出了这场联合家访的温度。如今,小阳同学已按时返校,课堂上也变得专注了,放学也会主动和家长分享当天的学习内容。
这场客厅里的“暖心会”,是当地“村校警协同育人”机制的一个缩影。通过整合三方力量,把“问题沟通”变成“情感联结”,让迷茫的少年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也让家庭与学校的距离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