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一线视角研讨AI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11-13 14:38
作者:柯惠
来源: 十堰市郧阳区第一中学

11月11日上午,十堰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教学研讨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中语文教学”学术研讨活动在郧阳区一中圆满落幕。活动由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教育研究室主办,郧阳区一中承办,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张春华及七十余名高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集中展示了2025年湖北好课堂的典型课例《寻根汉水文化,解码乡土中国——〈乡土中国〉视角下十堰的方言、美食与移民精神》。40分钟的课程里,AI既承担了“资料整合员”的角色,帮师生快速打通了文本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又作为“思维支架”,引导学生从抽象理论走向具体生活,让整本书阅读跳出了“概念背诵”的传统模式。

课例的作者郧阳区一中语文教师王菲在集中展示后进行了现场说课,她详细拆解了AI在教学设计中的“三步走”逻辑:课前,用AI分析学情数据,精准定位学生在章节教学中的理解难点;课中,借助AI实时生成拓展资料,回应学生的个性化疑问;课后,通过AI生成分层作业,兼顾不同能力学生的提升需求。“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帮我们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思考’上。”王菲的分享,让现场教师对技术赋能的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活动现场,与会专家、骨干教师还围绕“AI技术如何为教育教学提质增效”“AI技术的能与不能”进行了现场讨论。郧阳区一中教学副校长段文峰认为,AI在知识传递的效率提升上展现出显著优势,比如能快速梳理学科知识脉络、生成多样化教学资源,但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情感共鸣方面,仍需教师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郧阳区一中语文学科专家则结合一线教学案例指出,当前AI应用需警惕“技术依赖”倾向,教师应始终把握教学的核心目标,让技术服务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非简单用工具替代教学创意。讨论中,多位教师还提到,AI技术的落地需要配套的教师培训体系,帮助教师掌握数据解读、资源筛选等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避免陷入“为用而用”的误区。

“以地域文化为锚点,用AI串联起‘读经典’与‘懂生活’”,既落实了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又体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今天的课,是‘语文+AI’的一次成功实践——我们用技术打开了课堂的边界,但守住了‘立德树人’的根本。”郧阳中学语文学科专家武登峰、十堰市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张春华均对观摩课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场研讨活动基于一线视角对AI如何赋能课堂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做了有效探究。正如郧阳区一中校长毛士文所说,“新高考改革下,语文教学既要扎根学科内核,又要拥抱技术革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工具,如何让AI成为“课堂助手”而非“教学主角”,是当下教师必须探索的课题。”下一步,该校将持续深化AI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研究,围绕“乡土文化资源库建设”“AI辅助三年高中学习策略”“个性化学习规划”等方向组建专项团队,通过定期开展AI教学工作坊、开发校本课程案例集、与高校技术团队共建实验平台等方式,推动生成式AI在课前备课、课中互动、课后评价全流程的常态化应用,同时建立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机制,确保技术赋能始终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让课堂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更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