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下午,竹山县宝丰镇施洋小学的操场便成为一片欢腾的海洋。五条色彩斑斓的“巨龙”在铿锵的锣鼓声中翻腾起舞,一群少年手持龙杆,步伐整齐,眼神专注,以涌、穿、腾、跃、翻等动作,将龙的精、气、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该校舞龙社团正在开展活动的场景,非遗文化的种子在这所乡镇小学悄然生根发芽。

为传承传统舞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施洋小学于2024年春季学期正式组建了5支舞龙队,学校将这项非遗传承与社团活动、课后服务有机融合,探索出了一条传统文化育人的新路径。“起龙!转跳!”在操场上,孩子们高举龙头,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虽然汗水浸湿了衣背,但大家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刚开始觉得舞龙很累,现在越来越喜欢。老师说我们舞的是几百年的传统文化,感觉特别骄傲。”

舞龙队的指导老师介绍:“我们不仅教技巧,更重视传承舞龙文化中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一创新举措赢得了家长们的广泛好评。学生家长王女士欣慰地说:“孩子参加舞龙队后,不仅身体更健壮,做事也更有责任心和团队意识了。最重要的是,他对家乡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施洋小学负责人表示,学校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非遗传承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实现了“以文化人、以艺育人”的目标。“舞龙活动既丰富了课后服务内容,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夕阳西下,训练结束的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龙具收起。五条陪伴他们训练的“巨龙”在余晖中闪着光,仿佛诉说着古老技艺在新一代手中的新生。龙腾虎跃间,传统文化正以如此生动的方式,在这所乡镇小学里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