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佛系”作为“内卷”的反面,对“内卷”有纠正作用。当反“内卷”逐渐成为共识,教师群体内部反“内卷”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于是一些教师在“卷”不动、“卷”不赢的现实面前选择“躺平”,树立“佛系”人设,试图通过成为无欲无求的“透明人”来减轻工作负担、减少恶性竞争。但是“佛系”并不能改变“内卷”困境,甚至还可能带来教师团队创新能力下降、工作热情骤减等新问题。
为什么说“佛系”并非应对“内卷”的良策?
其一,“内卷”除了个体功利心驱动外,还有来自外部环境的挤压。由于资源及职业发展通道的有限性,教师不得不通过持续升级的内部竞争获取有限的奖励、绩效、荣誉和职称评聘名额。同时,部分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错误的管理方式也加剧了教师的“内卷”,比如与收入和评优挂钩的比赛、公开课,为推广宣传而频繁开展的校园活动,都会演变为工作压力推动教师为抢夺有限的机会、名额而加入“内卷”行列。在必须“卷”才能获得资源、同事都在“卷”的环境中,一些教师受“剧场效应”影响被迫“内卷”。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为了反“内卷”改变自身认知和行为成为“佛系教师”,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内卷”问题,反而会将自身与外界割裂开,冷漠看待与处理本职工作,扑灭教育热情。
其二,“佛系”可能是部分教师故步自封、安于现状的借口。教师职业所具备的工作稳定、收入尚可、缺少挑战等特点,容易让部分教师产生工作惰性。“佛系”也与教师年龄和职业发展阶段相关,中老年教师在实现职称评聘等目标后更容易进入“躺平”状态,一些具有朝气和锐气的青年教师在入职后受其影响,也可能不自觉地改变自己、消磨锐气以适应工作环境。但是,当教师选择了“躺平”“佛系”,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放弃了教育初心和职业理想:日常教学敷衍即可,不追求成绩就可以不关注教学效果、教学研究,不关心荣誉就可以不用奋斗、得过且过。这样的教师只想借工作获取一份稳定的工资,早已将教育职责、专业成长抛到脑后。
“佛系”与“内卷”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源于教师自身错误的职业认知和外在环境的负面影响。打破非此即彼的困局,需要从“内”“外”两个维度入手。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青年教师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工作取向,不盲目“内卷”;资深教师要克服“佛系”思维,做好带头示范,沉淀教学成果;全体教师要明确育人使命,筑牢师德底线。另一方面,学校要优化工作制度,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避免教师无序“内卷”或被动“佛系”。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为教师创造学习平台,激活发展动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幸福感。教育管理部门也要深入一线调查,取消不合理的考评要求,为教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源、制度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教师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教育工作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