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满意”是唯一选项,调查意义何在
发布时间:2025-10-30 08:52
作者:刘 超
来源: 中国教师报

当一份问卷只能有“满意”的答案时,这样的调查究竟是在了解民意,还是在粉饰太平?近日,辽宁一学校“校园餐问卷事件”引发关注,起因是该校学生填写《校园餐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时被老师要求只能选择“满意”或“非常满意”,若选“一般”或“不满意”,就要用橡皮擦掉重填。事后,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称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对相关情况进行核查,并将重新开展不记名问卷调查。教育管理部门虽反应及时、态度诚恳,但公众的质疑并未完全消散。

该事件引发关注的根源在于从一张问卷中“擦”出了虚假的结果,更在于它揭示出长期存在的“表格主义”“数据崇拜”倾向。问卷调查原本是了解师生诉求、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有效途径,但当它被异化为“绩效指标”“考核任务”时就失去了意义。问卷成了展示“成绩”的工具,而不再是倾听声音的窗口,学生的真实感受被统一成“满意”,问题也就被掩埋。

人们对这类调查表示反感,是因为太多调查的目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证明没有问题。一些地方的教育评估、家长满意度调查、学生问卷填写往往伴随着明确的“底线要求”,满意率不得低于某个比例、不能出现负面选项。在这样的压力下,学校担心掉队,教师担心被问责,学生则学会了顺从。表格上是一片“满意”,现实中却可能是压抑、抱怨与沉默。这种被动满意损害了师生权益和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

学生在校园餐问卷中勾选“一般”或“不满意”,也许只是反映饭菜温度不够、口味不合、就餐秩序混乱等具体问题,这些都是管理者应当重视和改进的真实问题。有价值的问卷从来不是“全对”的答卷,而是敢于让问题暴露出来的“未完成表格”。只有直面“不满意”,教育才能找到提升的方向。

对于此次事件,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决定重新进行不记名调查,但值得思考的是为何学生在第一次填写问卷时不说真话?他们怕的是什么,担心老师生气、被认为不配合,还是害怕被区别对待?这种害怕的存在反映出某些校园中仍有浓重的“权威压制”色彩。教育管理者或教师在无意中传递出的“必须满意”的信号,会让孩子失去表达真实感受的勇气,也会让学校的反馈渠道逐渐被“好评”堵塞。

真正的教育自信不在于所有问卷都显示“非常满意”,而在于即便有人表达“不满意”,学校也能从容面对、认真改进。让学生敢于说出“这顿饭不好吃”“这节课听不懂”,不是对教育的否定,而是教育民主与成熟的体现。一个敢于倾听“不同声音”的学校,才可能成为有生命力的学校。

当然,问卷造假还与某些地方“唯数据论绩效”“唯排名论成绩”密切相关。当“满意度”成为政绩指标、考核依据,基层管理者自然会迎合上级口味,宁愿牺牲真实性也要确保“零差评”。久而久之,教育评价沦为表演,统计数字取代了真实感受,教育的公信力也就被一点点稀释了。

因此,反思这起事件不应停留在重新调查层面,而应推动更深层的制度改进:“脱虚向实”既要改进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也要改革数据使用的导向性,明确问卷调查的目的不是给学校打分,而是为改进服务提供依据,不是展示成绩,而是发现问题。当每一次反馈都被尊重,每一次“不满意”都能促成改变,问卷调查才不再是形式,而真正成为推动教育前行的力量。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联合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