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陶忠辉 通讯员 李慧芬 高晓蔚 罗梦曲
10月26日上午11点30分,孝感高级中学食堂已错峰开餐,高二(1)班杨紫悦的餐盘里,盛满两荤一素,还有一份水果和酸奶。杨紫悦夹起一块糖醋排骨,满足地咬了一口:“比妈妈做的还好吃!”
同样的场景也在孝感市441所学校的食堂里上演。一顿校园餐,是千家万户的牵挂。如何让孩子们吃得饱、吃得香、吃得营养健康?该市以数字化破题、公开化聚力、制度化固本,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样本。
数字食堂
用科技守护每一餐的良心
清晨6点,孝感高中食堂后厨,电子秤自动采集着食材数据,AI系统实时巡检着每一个操作环节。这一切,都接入了覆盖全市学校的“数字食堂”监管平台。
“系统自动预警,食材价格异常、营养比例不达标等都能第一时间发现。”孝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投入1290万元建成的平台,以每年每生仅3元的运维成本,实现了“钱、物、账”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截至目前,平台已处理采购订单21.06万笔、金额5.01亿元,发出预警947条并全部整改到位。从人工台账到智能监管,从模糊管理到精准溯源,科技正让“良心餐”变得可量化、可追溯、可感知。
“孩子们正在长身体,营养均衡比口味更重要。”该校特聘营养师李老师翻开厚厚的食谱说,“我们每周五都会公布下一周的菜单,确保每天蛋白质、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的科学配比。”
家校食刻
用阳光照亮每一餐的幸福
“扫一扫,食堂情况全知道。”在孝感,家长只需轻扫“家校食刻”二维码,就能实时查看后厨操作、食材来源、每周食谱等情况。这种“指尖上的监督”,让校园餐真正成为“阳光餐”。
“以前总担心孩子在学校吃不好,现在看着食堂直播,心里踏实多了。”一位家长边说边展示手机界面——下周菜谱、食材检测报告、整改结果一目了然。
“家校食刻”家长端信息共享二维码用数字化手段打通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实现家长监督一码参与、食堂信息一机可查、意见反馈一键直达。截至目前,平台已收到家长评价20多万条,好评率达95.4%。透明,消除了疑虑,建立起信任。
这种监督不只存在于云端。学校还成立了由家长代表、营养师和学生组成的膳食委员会,每月不定期突击检查厨房。“上次我们提出希望增加粗粮,第二周菜单就出现了燕麦饭和玉米碴饭。”家长代表王女士说。
系统整治
用制度保障每一餐的温暖
在汉川市,全品类食材均价下降14%;大悟、孝昌两县近5万名学生吃上了更营养的餐食……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一张严密的制度保障网。
孝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25次专题研究、实地调研校园餐问题。纪委监委牵头教育、市场监管、财政、审计等部门组建专班,建立“问题—线索—整改—销号”闭环。市、县两级围绕“采购—储存—加工—财务—监督”全流程,修订完善制度139项,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制度矩阵,实现“有章可循、违制必究”。通过自查排查、交叉互查、联合检查等方式,发现并整改问题719个。16所学校食堂收回自营,饭菜价格平均下降15%,师生满意度大幅提升。
孝感市用“数字食堂”守住良心,用“家校食刻”引入阳光,用系统整治换来幸福,让“校园餐”真正成为学生开心、家长安心、社会放心的“良心餐”“阳光餐”“幸福餐”,让“舌尖上的安全”成为教育公平最温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