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通讯员 夏丽平
“人不是机器,行动需要指引,而指引方向由文化底蕴和认知高度决定。眼界不同、站位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就完全不同。”10月下旬,谈及鼓励学生做志愿者的初衷,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湖北交院”)交通信息学院智能交通技术专业群党支部书记马靖宇如是说。
十年前,这位物联网专业教师机缘巧合“跨界”走进博物馆,此后便将讲解经历融入一线教学,积极号召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近七年来,湖北交院每年约百名学生走进省内各大博物馆服务。学生在志愿讲解中厚植家国情怀、提升综合素养,成为该校大思政教育在课堂外落地生根、赋能学生成长的生动实践。
偶然“跨界”
让中华文化走进课堂
马靖宇出生在书香之家,爱看书、爱文史,小学时就是班级里的“故事王”。成为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信息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后,也常常参与读书活动。
十多年前,喜欢逛博物馆的马靖宇,在朋友介绍下,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志愿者。从此,工作之余,她几乎都投入到博物馆的工作中,做展厅文化讲解、社教活动辅助、文物保护、志愿者培训……成为博物馆里的全能志愿者。
从专业教师到文博讲解员,在普通人看来的“跨界”之举,在马靖宇眼中,却有很大的相通之处。
“博物馆和学校都承担教育的使命,这两件事本质上是一件事,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在马靖宇看来,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文博讲师,都需要储备大量的知识,要善学会用。
在博物馆里吸收的知识,也被她用于教学中。学交通避不开“汽车衡”,它通过称重传感器获取数据,主要用于称量卡车等重型车辆的整车重量,广泛应用于物流、矿山和收费站等需要贸易结算的场所。谈到“汽车衡”,马靖宇就会追溯秦代“度量衡”,阐释“标准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
“除了汽车衡,还有‘模范’等现代词汇,也和中华文化有关,‘模范’源于青铜器铸造工艺标准,‘照汗青’照见的是竹简见证的一片丹心……”在马靖宇的专业课堂里,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被她一一激活,解锁出深刻的思政密码,成为学生口口相传的鲜活思政素材,也让马老师成为校园里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她的课堂,生动诠释了“思政教育”并非额外灌输,而是知识与价值的自然融合。
主动“破圈”
跳出小天地拥抱大世界
在马靖宇的感染下,不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热爱,主动追随她的脚步,到博物馆做志愿服务,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即便单程花费约2个小时,学生们也乐此不疲。
志愿服务不会带来经济收益,为何一拨又一拨学生都乐意去?
“我性格很内向,在博物馆做志愿者后,变得越来越开朗了!”“和志同道合的人一同玩耍,还可以学到很多丰富的文化知识,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心情愉悦!”采访中,学生们坦言,志愿活动带来了成长,收获了归属感和成就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称赞湖北交院的学生志愿者“积极又热情”。
大二学生吴新宇在楚文化演绎活动中以志愿者身份扮演“楚庄王”,在排练中,他也有了自己的心得:楚庄王“谋定后动,一鸣惊人”,我平时组织学生活动,要调动积极性,就要把规划做好,合理安排时间,让参与者都有所收获!
“文博展品放在恒温恒湿的透明展柜中可以获得最好的保护,博物馆里有VR体验项目,可以加强对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的感知学习,游客之所以透过玻璃还能清晰地观察勾践剑的纹理,是因为博物馆采用了低反光玻璃!”谈起博物馆中的科技点,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向才银如数家珍,“我的专业可以应用到文博行业中,为文化传承和发扬出一份力!”
“作为大思政教育的生动载体,博物馆保存的不仅是历史的坐标,更是民族永不熄灭的探索之光。”马靖宇说。尽管工作日程繁忙,她仍坚持将文博项目引入校园,同时带学生走进文博场馆。“无论文科、工科还是理科,在博物馆里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高度,跳出‘小天地’拥抱‘大世界’。”
她认为,借助博物馆这类思政载体传递情怀与高度,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厚植文化自信,成长为有创造力、有工匠精神,更有家国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