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花小学“半亩花田”里,老师正带领着三年级的学生观察辣椒植株,记录生长情况。
“半亩花田”里,二年级学生们蹲在菜畦边,小心翼翼地为种植的蔬菜松土,一旁有同学在记录植物生长数据,这些数据将在科学课进行分析;在劳动“食”践坊,五年级的学生系着围裙,学习制作花馍,从分面团、擀面皮、做造型到蒸制,虽然手法稚嫩,却个个神情专注。
每周三下午,这些生动场景都会定时出现在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的校园里,这也是该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的缩影,更是孩子们在劳动中成长的真实写照。新时代赋予教育新的使命,钢花小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一花盛开 点亮万千”为办学理念,以劳动教育为“融合剂”,系统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五育融合实践路径。
■ 劳动为载体,融通智育与美育
“以前写作文总是没话说,现在不一样了。”四年级学生翻开自己的观察笔记,里面详细记录着豆苗的生长过程,“我每天都会来花田看看我的豆子,看着它们从破土到长高,跟自己一样天天长大!”
钢花小学将劳动教育视为连接学科知识与真实世界的桥梁。学校依据新课标精神,开发了一系列跨学科劳动课程,使劳动不再是孤立的技能训练,而是融合知识、审美、创造的综合实践,实现从课堂育人走向活动育人,从书本育人走向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走向实践育人。《自航船》课程融合科学原理与动手实践,学生在认识船舶结构、探索动力系统的基础上,亲手制作可自主航行的小船。《观察日记》课程将语文写作与自然观察相结合,“半亩花田”成为学生积累素材、书写成长的活教材。
此外,劳动“食”践坊课程引入“有机烘焙”“备菜体验”“志愿服务”等内容,学生不仅学习现代厨具的使用,更在团队协作中培养责任意识与创新精神。课程注重将传统劳动方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树立尊重劳动、热爱科学的价值观念。
■ 劳动为平台,夯实德育根基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钢花小学高度重视劳动实践的场景建设,通过打造三类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提供土壤,以环境蕴含、滋养学生的劳动品质,使劳动教育落地有声、育人无形。
劳动“食”践坊,设于两校区餐厅,每班轮流进入学习从择菜、洗切到蒸炒的全流程操作。学生在亲手制作传统节日美食,如端午粽子、中秋月饼、冬至饺子中,不仅掌握生活技能,更深刻理解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学生在劳动中厚植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半亩花田”,是学生亲近自然、体验农事的户外课堂。从春播到秋收,学生参与整地、播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在二十四节气的更替中感知生命节奏,培养耐心、责任与协作精神。这一方田地,也成为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生态教育的天然载体。
线上实践平台则延伸了劳动教育的时空边界。学校在寒暑假、劳动节等重要节点设计主题实践任务,“家庭小管家”“社区服务者”“文化传承人”等。“暑假我当了七天‘家庭小管家’,专门负责买菜。”二年级管家小萌新笑着说,“那几天我才真正体会到爸爸妈妈的辛苦。现在我会主动分担家务,爸妈夸我长大了。”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大课堂里,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用温暖的心灵去感受,用智慧的大脑去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做中学”“用中学”。
■ 劳动为体验,赋能体育与创造
真正的教育蕴含在生动的体验实践中,学校坚持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科普周、校园劳动技能大赛等系列主题活动,深度挖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亲身体验里,领悟品德之重,验证科学之真,强健少年之体,创造丰收之美。这正是“在劳动中育人”——让知识跳出课本,在劳动的沃土里生根发芽,实现五育的有机融合。
学校每年举办“校园劳动技能大赛”,设置剥豆子、切土豆、煎鸡蛋等个人项目,以及识蔬菜、挑扁担、运粮食等团体项目。学生在比赛中不仅锻炼手眼协调与体能,更提升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科创节”“科普周”“院士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劳动的边界。学生与科学家对话,参与“爱鸟周”“科技大篷车”等科普实践,在真实场景中感受科学劳动的严谨与乐趣。学校连续多年开展头脑奥林匹克活动,被评为全国OM特色学校,近三年有近200人次在人工智能、航海模型、无线电等项目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学生刘智远的《智能植物》获市科普征文一等奖并成为科技报小记者。张晋通的《清蒸武昌鱼》获武汉市劳动教育“小能手”一等奖,他还分享道:“做菜不只是技术活,还要懂营养、懂搭配,我在劳动中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学会了耐心”,这是许多孩子的共同感受;“懂得了感恩”,这是家长们最欣慰的变化;“发现了更好的自己”,这是劳动教育带给孩子们最宝贵的礼物。钢花小学以劳动教育为支点,成功撬动了五育之间的内在关联,构建起“劳动+德育”“劳动+智育”“劳动+体育”“劳动+美育”的育人新生态。当孩子们亲手播种、亲手制作、亲身经历时,教育就发生了最本质的变化。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品德不再停留于说教,成长在每一次动手实践中真实可见。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的实践探索,让每一个“钢花娃”在劳动中锻炼能力、在融合中全面发展,真正成长为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长江日报记者魏杰 通讯员邓格格 刘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