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应届毕业生郑贵一收到一封来自3000公里外新疆新和县玉奇咯特镇古城社区的感谢信,在郑贵一及其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当地草莓、蓝莓和黑树莓等作物克服病虫防控和花果促控等难题,作物结果率达90%以上,丰收在望。
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长江新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工作站相关负责人谈及郑贵一如数家珍:2021年,还是一名在校生的郑贵一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注册成立江畔(武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畔农科),创业4年来,公司拥有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14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获得受理,并于2023年底在湖北省“青年创新创业板”成功挂牌。
近年来,武汉市不断厚植青年人才成长沃土,在多个高校及青创园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凝聚大学生创新潜能,“陪伴式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托起年轻人创新创业梦。
■ 帮一把,扶持创业项目发展壮大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运营有“长河筑梦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双创孵化平台,为有创业志向的大学生搭建桥梁。
郑贵一是大学生创业园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2022年前后,郑贵一着手研究多肉植物培育技术,其组建的江畔农科有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长江新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工作站了解这一需求后,立即上门为公司团队提供了专利申请相关的专业培训。公司在初创期面临资金压力,工作站积极协调,使用学校的专利基金对公司的咨询和知识产权导航、专利申请费用予以全额资助,郑贵一作为在校学生还获得了1万元的科技成果奖励,这一举措极大地减轻了公司的经济负担。
在工作站的支持下,江畔农科顺利完成了多项专利的申请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公司创业规模扩大,创业孵化基地办公室不满足研发条件,工作站协调学校提供了一间81平方米的实验室作为公司研发实验使用,并且不收取租金和水电费用。
“大学生创业不容易,在创业初期我们帮一把,大学生创办的公司才能发展顺利。”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长江新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工作站相关负责人称。
在科技成果转化上送一程。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武大珞珈创意园)工作站开通“校企直通车”,联合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梳理武汉大学高价值专利120余件,按技术领域匹配园区企业需求,促成3项光电子信息技术、1项新药化合物专利落地转化。截至2025年6月,创意园内企业共有专利信息3709项,新增发明专利申请147件,企业知识产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 “陪伴式服务”,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作为“园区门口的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武大珞珈创意园)工作站在服务园区中小微企业、在校师生创业团队有自己的特色做法。
工作站集中走访50余家企业,围绕专利侵权风险、商业秘密保护漏洞、商标布局缺陷开展“上门问诊”“一对一”体检,现场出具《知识产权健康诊断书》;针对走访发现的共性问题,工作站与洪山区司法局联合推出“企业不正当竞争风险防范”主题课,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最新司法案例,指导30余家企业完善保密制度、规范合同条款。
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武汉理工大学)工作站围绕企业技术研发重点开展专利信息分析,全方位为青年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工作站团队开发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已培训青年创业者200余人次。同时,指导学生团队在“互联网+”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10余项;与岱家山知识产权科创小镇等机构合作,建立“高校专利产业化基地”,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企业孵化等资源支持。
“为创业团队无偿提供办公、网络、电讯等设施,无偿提供物业、水电管理和文印、传真等公共服务。”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长江新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工作站还协调工商、税务、专利、法律等机构为大学生企业创业提供咨询及专利申请服务,站内线上线下接待知识产权相关咨询100余人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全流程、全周期、全方位的“陪伴式服务”,让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更加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提升。
近日,武汉市知识产权保护(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园)工作站也获批成立。今后,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将继续联合相关部门,着力创新更多的扶持方式和平台,进一步推动更多大学生优质创业项目落地生根。
(文:王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