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果公司团队成员探讨研发新产品。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摄
□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程毓
凭借自研的“驱控一体器”,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大三学生成墨涵带领团队一年卖出百万元。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位于武汉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5楼的武汉地果控制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果公司),公司创始人兼CEO成墨涵正在忙着安排公司业务,“暑假不放假,一边研发下一代产品,一边做营销,争取下一年度销售额能破200万元”。
■ 从实习中发现创业商机
记者眼前的“驱控一体器”只有50厘米见方,是专门用于工业机器人驱动和控制的设备。21岁的成墨涵介绍,早在2016年,国内已有厂家提出工业机器人“驱动控制一体”的设想,但产品不够完善。他们这款产品,采用SOC芯片将驱动和控制两项功能进行了集成,成功做成“驱控一体器”,去年8月完成中试,随后在位于上海的中国商飞5G创新验证中心通过验证。
大一暑假,老家在荆州的成墨涵留在武汉精锋微控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参与到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发,不仅学到不少东西,还激发了他对科研的热情。在一次“三下乡”活动中,成默涵看到了农村光伏发电的困境——维护成本高。他设想做一个光伏运维机器人,来代替人工检修、更换光伏板等工作。很快,成墨涵在校组建了团队,成立了公司,设计出“光伏兵”机器人,在全国大学生“双创”大赛上获得省级金奖。由于资金问题,“光伏兵”无法从PPT上走下来,公司也不幸夭折。
大二时,成墨涵继续在人工智能企业实习,很快发现工业机器人控制行业的商机——缺一台真正的“驱控一体器”。“我们的优势是能承担试错成本。”成墨涵迅速将原公司团队10多名成员聚拢,成立了地果公司。“之所以叫‘地果’,是因为有一家地瓜机器人公司,我们想对接他们的配套服务;另外,‘地果’有一层寓意是正在发育的青少年,这也符合我们年轻的团队。”
目前,地果公司有10多名成员,大多是武科大在校生和毕业生。
■ “创业就是学习,学习反哺创业”
在地果公司记者看到,小型四足机器人、会飞的仿生小蝴蝶等摆满了办公桌。“这是学校免费提供的办公场所,类似于企业孵化器。”在两间不大的办公室,成墨涵正和CTO刘浩林商议产品的技术迭代问题。
刘浩林是武科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三学生,成墨涵和刘浩林相识于大一时一场科创活动。刘浩林说,“成墨涵敢说敢做,执行力强,总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是团队的灵魂人物”。而成墨涵对刘浩林也是赞不绝口,“刘浩林最大的特点是技术好,还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人各自拿出10万元创办了地果公司,但周围人对他们创业和学业能否兼顾依然有疑虑。经过查询,截至记者发稿时他俩的综合成绩都是各自专业的第一名。
刘浩林告诉记者,在产品研发中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立马应用,甚至课堂上没有的还要现学现卖。譬如,在集成电路研发中,每个单片机的零部件都要理解,否则做不了研发。
在创业和学业的分配上,成墨涵和团队掌握了一种平衡术——“创业就是学习,学习反哺创业。”即便如此,他也遇到过一次危机。那是在研发“驱控一体器”最紧张的时候,设备从小试到中试,反复调试,与考试时间冲突,成墨涵不得不一次申请多门缓考,“要是缓考不过,会直接挂科,风险很大。幸亏一次性通过”。
成墨涵说,未来地果公司要打造人形机器人的小脑,小脑主管机器人的运动与控制,团队研发“驱控一体器”已经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技术完全可以迁移到机器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