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正浓,薛坪中学校园一角的野菊花正开得热烈。那抹金黄,本是这个季节最寻常的风景,直到学生李悦指着它们问我:“秦老师,这花除了好看,有什么用吗?”
她天真的一问,让我意识到,是时候为孩子们翻开这本生长在土地上的“活教材”了。
我带着他们走到花圃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大家先闻闻看,有什么特别?”
“有点苦,又有点清香!”孩子们七嘴八舌。
“这苦香里,可藏着学问呢。”我告诉他们,“咱们薛坪的野菊花,蒙花苷含量高达4.0%,是国家药用标准的五倍。正是这个‘内在美’,让它成了华润三九等药企的‘座上宾’,最终走进千家万户的药箱里。”
看着孩子们惊讶的眼神,我深感教育有时无需远求。知识的生命力,往往就蕴藏在这些被忽视的日常里。这野菊花,不正是一堂生动的乡土认知课吗?它教会孩子的,首先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重新发现与价值认同。
“那我们采下来就能卖钱吗?”活泼的张磊追问道。
这个问题引出了更深的思考。我顺势讲解了从田间到车间的产业链——南漳楚菊公司的标准化加工,保底收购的模式,以及这朵小花如何成就了全县5000万元的年产值。
当抽象的数字与熟悉的景物联系起来,经济学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概念。我告诉孩子们:“你们看,这一朵花,连着种植、加工、销售,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它让很多同学的父母不用远走他乡,在家门口就能安居乐业。”
这一刻,我深切感悟到,教育的另一个维度是为孩子搭建理解世界的框架。让他们透过一朵花,看见一个产业,理解一种发展模式,这种系统思维的培养,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重要。
随着讨论的深入,我从孩子们发亮的眼眸里,看到了更珍贵的正在萌生的乡土情怀。当李悦小声说“原来咱们家乡这么厉害”时,我知道,自豪的种子已经播下。
这让我想起教育的根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滋养心灵。让年轻一代在与故乡的深度对话中,既能汲取走出去的力量,也能保有回望的温情。这片土地上的野菊花,年年岁岁荣枯,但今天,它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是对家乡深深的认同与眷恋。
秋风拂过,菊香满园。我忽然明白,最好的教育或许就是这样:它发生在不经意间,如呼吸般自然。当我们引导孩子低头细察脚下的土地,他们仰望的星空才会更加璀璨。这开在课本外的金色篇章,终将成为他们人生中最扎实、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