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我带着孩子们走进幼儿园的小菜园,准备给葱地拔草。晨光温煦,叶尖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孩子们蹲在田埂边,小手在绿苗间忙碌地分辨着——哪棵是葱,哪棵是草。
“木木老师,你快来看!”一个小女孩像发现了宝藏,指着葱地角落几株顶着白色小花的植物,“这是什么呀?”
我正要回答,巡逻经过的保安高叔闻声走来。他弯腰细看,笑呵呵地说:“哎呦,这是韭菜苔,开韭菜花啦!”
“韭菜也会开花吗?”孩子们像一群小鸟,立刻叽叽喳喳地围了上来,小脸上写满了好奇。
高叔顺手从旁边掐了一小段韭菜叶,递到孩子们面前:“你们闻闻,是不是咱们之前吃饺子时的那个韭菜味儿?”
一个小男孩使劲吸了吸鼻子,大声说:“是!就是韭菜的味道!”其他孩子也争着凑过来闻。
“对喽!”高叔耐心地指着那几株植物,“韭菜啊,长着长着,中间就会抽出这么一根苔,顶上开出白花。等花谢了,还会结出黑色的小籽儿,那就是它的种子。”
拔完杂草,我们准备整队离开。忽然,一个孩子指着旁边一片地,焦急地提醒我:“木木老师!那边还有一大片草,我们忘记拔啦!”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忍不住笑了——那是我们春天一起移栽的草莓苗,不久前结的红红的果子,早已成了孩子们的美味。
“孩子们,再仔细看看,”我带着他们走近,“这可不是草,这是我们亲手种下的草莓呀。还记得夏天里那些甜甜的草莓吗?就是从这些苗上长出来的。”
孩子们愣住了,纷纷蹲下来,小脑袋几乎要凑到叶片上。安静了几秒钟,那个曾小心翼翼品尝草莓的小姑娘轻声说:“哦……原来是草莓啊。它不长草莓的时候,是这样的。”

那一刻,我心中百感交集。这些生长在乡间的孩子,日日享用着大地的馈赠,却对作物的生长样貌如此陌生。韭菜花、草莓苗,这些本该深深烙印在记忆里的乡土印记,竟成了需要重新认识的陌客。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然而,当包装精美的蔬菜从超市直达餐桌,那份完整的、源自泥土的生命教育便悄然缺失了。这种认知的断层,正无声地抽离着孩子们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本真的感知。
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看到了教育的契机。当高叔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解韭菜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当他们把草莓苗错认成杂草,又恍然大悟的瞬间,都在清晰地告诉我们:孩子们渴望了解这个孕育他们的世界。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教育回归这片真实的土地。让韭菜花不再是无名的野花,让草莓苗不再是被误除的杂草。让每一株植物的生长,都成为孩子们可以触摸、观察和讲述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