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后的晒谷坪,躺着一座“云”。不是天上的白云,是乡亲们堆成的稻草垛——圆滚滚、黄灿灿,孩子们给它起名“稻草云”。我路过一次,手痒,抽了一小把,麦秆“啪”地断裂,声音清脆得像折了根饼干。那一刻,我知道,科学课有了新教具。
第二天,我把旧杆秤、麻绳、记录表搬到坪上。小禾、小秤、小杏三人组最早报到,手里还拎着草帽,像准备下地的小农夫。我宣布:今天给“稻草云”做体检,看看到底是“胖云”还是“瘦云”。
小秤负责称量。他把杆秤尾绳系在垛腰,双手压下秤砣,杆尾高高翘起——“五十六公斤!”他报数的声音比杆秤还响亮。小禾拿本子记,小杏把结果写进“体检表”,字迹被太阳晒得发闪。称完一头,我们换另一头,再称腰,像给云朵量三围。
第三天,阳光更毒。稻草掉水分,秤砣往后挪,“五十二公斤!”一下子少了四公斤。小杏皱眉:“稻草在减肥?”我趁机科普:蒸发。水分跑进空气,云朵自然变轻。孩子们恍然大悟,把“掉秤”画成折线,线条像滑梯,一路向下。
偏偏夜里一场秋雨。清晨我们再赶到,稻草垛披水衣,沉甸甸。一称,六十八公斤!小禾惊呼:“云朵喝水撑肚皮!”我把数据填进表格,折线像坐过山车,直冲而上。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原来科学也能这么“好玩”。
第四天,我们给每捆稻草编号,测“呼吸”——用温湿度计插进垛心。温度比外面高两度,湿度大百分之十。小秤眯眼:“稻草在发烧?”我解释:呼吸作用放热,水分蒸发又保湿,垛子成了天然“小温室”。孩子们把结果抄给爷爷奶奶,提醒“草要晒透再堆”,老人们竖起大拇指:“读书娃就是管用!”
一周过去,体检报告出炉:稻草云累计“瘦身”八公斤,含水率从28%降到16%。我把折线图贴在公告栏,曲线起起伏伏,像一条会跳舞的脉搏。孩子们站在图前,大声向同学讲解:“看,这是蒸发高峰,这是雨水反弹!”路过的婶子笑:“一堆草也能整出花来!”
期末家长会,小禾把报告单递给她爹:“爸,以后咱家稻草按这个表晒,保管不霉!”她爹咧嘴,露出被烟叶熏黄的牙:“行,听娃的!”掌声在教室炸开,我摸摸那张折线图,心里比稻草还松软。
教育是什么?有时候,就是一把杆秤、一垛草、一条会跳舞的折线,让孩子相信:知识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手里的秤砣,一上一下,都能称出大地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