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窖里的科学课
发布时间:2025-10-13 09:20
作者:张立明
来源: 襄阳市襄城区卧龙小学

霜降一过,北风把校园里的杨树叶吹得“沙沙”响,像是提醒我该上“保温”这一课了。课本上写得清楚: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对于村小的孩子来说,文字远不如手里的泥巴有温度。我瞄了一眼操场尽头那口废弃的红薯窖——泥土拱顶,木门半歪,活像大地咧开的嘴,瞬间有了主意。

“同学们,今天咱们把科学课搬进大地的肚子里!”我扬了扬手里的蜡烛和温度计。孩子们一听“肚子”,立刻笑成一团,小跑着跟我来到窖口。窖口黑洞洞的,像一张等待投喂的大嘴。胆子最大的小栓子探头进去,故意压着嗓子喊:“喂——科学老师来家访啦!”回声闷闷地飘上来,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我们排着队钻进窖里。泥土的甜味混着陈年薯香扑面而来,头顶的拱壁被烛火映得金黄,像一颗熟透的南瓜。我让孩子们盘腿坐好,每人发一支蜡烛、一支温度计,任务很简单:测测窖里温度,再测测外头温度,看看谁更“保暖”。

“老师,我二十一度!”

“老师,外头才十四度!”

惊呼声此起彼伏,数字像小鞭炮在窖里炸开。我趁热打铁:“知道红薯为啥把家安在这儿吗?”孩子们齐刷刷地摇头。我掰下一小块窖壁的干泥,轻轻捏碎,泥土簌簌落下:“这就是天然的‘羽绒服’,把冷空气挡在外头,把热量留在里头,红薯睡得踏实,咱们才吃得香甜。”

“那咱也给冬天开个‘空调’!”小栓子一拍脑门,眼睛亮得像两盏煤油灯。我笑着点头,顺势布置任务:每人回家挑两个红薯,放进窖里“冬眠”,一个月后再来验收,看谁的红薯最“精神”。

接下来的日子,红薯窖成了孩子们的“秘密基地”。下课铃一响,他们溜到窖口,贴着耳朵听里头的动静,回来报告:“老师,红薯在打呼噜呢!”我哭笑不得,却也由他们去——好奇心比任何实验报告都珍贵。

一个月后,我们再次钻进窖里。红薯们被孩子们捧在手心,表皮依旧光滑,切开一看,果肉金黄,糖分在断面上闪着晶亮的光。小栓子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甜得直眯眼:“老师,这是大地的奶糖!”一句话,把大家逗得笑倒一片。

回到教室,我让孩子们把实验过程画成思维导图:红薯、泥土、温度、保温,四个关键词用彩色粉笔圈起来,再用箭头连成一串。没有PPT,没有激光笔,只有黑板上歪歪扭扭的箭头和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我却觉得,这比任何公开课都来得炫酷。

期末写评语,我在小栓子的本子上画了一个笑脸红薯,旁边写了一句话:

“知识不用翻山越岭,它本来就睡在红薯窖里,等我们去叫醒。”

放寒假那天,孩子们把窖口打扫干净,用木板重新钉好门,还在上头歪歪扭扭地刻了一行小字:

“大地空调,闲人免进。”

我站在远处,看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两根温度计,插进泥土,也插进冬天。风掠过窖顶,带着微微的甜味,我忽然明白:教育有时不需要高楼广厦,一口土窖、一支蜡烛、一块红薯,足以把科学的温度,悄悄塞进孩子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