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初入南小的年近半百的交流轮岗的乡村教师,我对城区校园氛围的细微变动总是格外敏感。最先拨动心弦的是刚开学初的校园上课歌曲——以往循环播放的程式化铃声(儿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我和我的祖国》。优美的旋律顺着阳光飘进每一间教室,扩散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当然这不乏今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深刻意义,但课间走廊里,孩子们关注的话题也从“某某(流量明星)出了新专辑”“某某鲜肉的新鲜趣闻”俨然变成了“钱学森怎么造出中国第一颗导弹”“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造出原子弹”“董存瑞炸碉堡……”。这悄然的转变,让我陷入思考:校园里的“流行风向标”变了?
我试着用“探视者”的视角走进学生。我发现,街头电子显示屏里曾经的影视宣传海报也被替换成了“刘胡兰就义”,不少学生路过时会驻足轻声议论;晚上的“露天影院”也间断播放革命故事吸引不少孩子们流连忘返;思政课上,当讲到黄继光用胸膛堵枪眼的段落时,以往爱走神的几个学生,眼神里也满是专注;甚至于学生的周记里,有人写道“原来真正的偶像'是能让我们国家变强大的人”。这些生动的细节串联起来,不由得让我们深思:这不是偶然的变化,而是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的潜移默化体现的价值引导,正悄然在学生心里播下“家国情怀”的种子。
在一次课间与孩子们交流时,我特意问一个看似很“潮”的红红:“现在听不到时兴的流行歌曲,你们会不会觉得枯燥?”
没想到旁边的云泽站起来慨然地说:“老师,唱《歌唱祖国》的时候,我觉得心里特别火,比听流行歌更得劲儿!”
果儿补充道:“以前觉得英雄离我们很远,但看了钱学森的故事才知道,他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回国,才是真的酷。”
那一刻,我彻底明白:校园里“流行”的切换,不是对娱乐的否定,而是学生们对“榜样”的认知在升级——他们开始懂得,能打动人心的不只是朗朗上口的旋律,更是歌声里承载的民族记忆;值得追寻的不只是光鲜的明星,更是那些为国家、为民族挺身而出的“国之栋梁”。
这件事也让我对“教育”有更深的感悟:好的思想教育从来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像这样,藏在校园广播的旋律里,藏在显示屏上的故事里,藏在学生们悄然改变的话题里。当红色歌曲取代流行曲调,当英雄人物、科技院士成为“新偶像”,本质上是学生们在慢慢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系——他们开始明白,个人的成长从来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守护好这份觉醒,让这份对家国的热爱,成为他们未来前行最有力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