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我差点被教室里炸开的“脑洞”掀翻了屋顶!那天讲《认识人民币》,原本计划是教孩子们认识纸币、学会简单换算,结果一不小心,课堂成了欢乐的“菜市场”。
刚掏出1元、5元纸币,后排的小胖突然举着手喊:“老师!我奶奶买菜时,用微信‘嘀’一声就付钱了,根本不用纸币!”这话像点燃了“话匣子”,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我妈妈用支付宝!”“我见过爷爷用硬币坐公交车!”看着他们闪闪发亮的眼睛,我临时改了教案——把讲台变成“小超市”,用卡片当纸币,文具当商品。
“橡皮1元2角,谁会买?”话音刚落,平时总打瞌睡的小雨第一个冲上来。他左手捏着1张1元,右手举着2枚1角硬币,得意地晃了晃:“老师,我还会用12枚1角硬币呢!”这时,坐在角落的朵朵怯生生地说:“我可以先付2元,您找我8角吗?”原本简单的买卖,突然升级成了“加减法实战”,孩子们算得比下课铃响还积极。
最让人惊喜的是讲《认识钟表》那天。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我让大家用卡纸做手工钟。小李同学把时针画成了胡萝卜,分针是小兔子的长耳朵,还边演示边念叨:“小兔子围着胡萝卜跑一圈,胡萝卜就往前跳一格!”这个脑洞大开的比喻,让全班一下子记住了抽象的时间概念。现在每次提问,孩子们都会举着自制钟表喊:“老师!胡萝卜跳了两格啦!”
教数学就像种向日葵,得找准阳光照进来的角度。当我们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玩得了的“生活游戏”,那些曾经让孩子们皱眉头的算式、图形,都能开出最灿烂的花。说不定哪天,这些“脑洞大开”的小家伙们,真能算出通往未来的奇妙公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