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蒲公英”
——记郧阳区大柳乡大柳树教学点教师杨瑞
发布时间:2025-05-19 09:46
作者:张永伟 张立
来源: 郧阳区大柳乡中心学校

在鄂西北那片连绵起伏、重峦叠嶂的偏远山区,十堰市郧阳区大柳乡恰似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散发着质朴而沉静的光芒。大柳树教学点,虽如沧海一粟,却成为乡村孩子们追逐知识的灯塔,而杨瑞就像一株倔强的蒲公英,扎根于此,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大山的每一寸土地,用爱与责任托起乡村孩子的未来。

故土情深,毅然返乡担使命

杨瑞的成长记忆,深深镌刻在大山的每一处角落。漫山遍野的翠绿是她童年的背景,潺潺流淌的小溪是她儿时的玩伴,山间自由穿梭的身影,勾勒出她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然而,在这诗意画卷的背后,是山里孩子生活与学习的重重困境。她目睹父辈们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粗糙的双手布满老茧,汗水浸透衣衫,却将微薄的收入悉数投入孩子的教育,眼中满是对孩子走出大山的殷切期盼。

2018年,大学毕业的杨瑞,本有机会奔赴大城市,踏上更广阔的教育舞台。繁华都市的诱惑、更高平台的发展机遇,都未能动摇她内心的选择。对家乡的眷恋、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如同强大的磁场,牵引着她毅然决然地回到这片生养她的土地。她带着青春的朝气与教育的梦想,投身山区教育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故土的深情。

2021年,大柳树教学点经历了两名深耕乡土数十载的老教师相继荣休的“失血之痛”,使得本就风雨飘摇的教学点陷入了存续危机,低龄儿童不得不面临前往十公里外乡镇中心小学求学的困境。对于这些年幼的孩子而言,崎岖不平的山路和不便的交通成为了难以逾越的障碍,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和身体带来了巨大挑战。彼时在大柳乡中心小学交流学习的杨瑞,听闻消息后,没有丝毫犹豫,主动申请回到大柳树教学点。这一决定,意味着她要再次直面艰苦的环境,但她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绝不能让孩子们因路途遥远而与知识失之交臂。

破茧前行,创新教学焕生机

大柳树教学点的教学环境,可谓困难重重。学生数量稀少,年龄跨度极大,从咿呀学语的学前幼儿到初具知识基础的二年级学生,都汇聚于此。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全能的教学能力,承担多学科、跨年级的复式教学任务。这里交通闭塞,与外界的联系仿佛被重重阻隔,教学资源极度匮乏。没有现代化的塑胶跑道,孩子们只能在尘土飞扬的水泥地上奔跑嬉戏;没有先进的智慧课堂,知识的传递更多依赖于传统书本和教师的言传身教。

面对如此困境,杨瑞没有退缩,反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她深知,唯有积极应对,才能为孩子们开辟一片知识的新天地。在这片质朴的土地上,她对教育的热爱愈发纯粹,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生活中的点滴,都被她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天空中变幻莫测的云朵,成为自然课上最鲜活的教材。她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云的形状、颜色,探讨云的形成原理,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走进自然科学的奇妙世界;村里老人讲述的村史,饱含着岁月的沧桑与先辈的智慧,她巧妙地将其融入德育课堂,让孩子们在聆听中了解家乡的历史,培养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感。

每当夜幕降临,校园陷入寂静,杨瑞便开启与自我深度对话的时光。读书、写日记、聆听风声虫鸣,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成为她坚定教育信念的力量源泉。她在日记中写道:“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就是我坚守的动力。”

教具不足,她就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就地取材。形态各异的树叶,在她的引导下,变成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数学概念的拼图。当孩子们通过树叶拼图,清晰地认识三角形、圆形等图形特征时,眼中闪烁着兴奋与自豪的光芒。她还创作欢快活泼的儿歌,将枯燥的拼音学习变得趣味横生。在校园的劳动实践基地,她与孩子们一同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从播种、发芽到开花、结果,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一篇篇饱含真情实感的作文由此诞生。她的教学,真正做到了让教育扎根于生活,让简陋的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爱润童心,温情守护筑桥梁

在孩子们眼中,杨瑞不仅是传道授业的老师,更是最温暖的亲人。夏丏尊先生曾说:“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没有水何以成池塘,没有爱何以成教育。”杨瑞将这份爱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细节,用爱搭建起与孩子们心灵沟通的桥梁。

大柳树教学点留守儿童众多,父母外出打工,让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父母的陪伴。杨瑞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主动承担起“临时妈妈”的角色,在学业上悉心辅导,在生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天清晨,她总是早早地站在校门口,用温暖的笑容迎接孩子们的到来,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的状态,及时提醒他们添衣保暖。当孩子遇到烦心事,情绪低落时,她会拉着孩子的手,坐在校园的长椅上,耐心倾听,用温柔的话语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

寒冷的冬季,是山里孩子们最难熬的时光。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刮过孩子们稚嫩的脸庞,杨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自掏腰包为孩子们购买手套、袜子,当孩子们戴上温暖的手套,穿上厚实的袜子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用品情况,发现文具短缺,便悄悄为他们补齐。课间,她会亲自为孩子们烫热学生奶,确保他们能吃上温暖的食物。孩子们围在她身边,一声声“杨老师”,饱含着无尽的依赖与信任。

硕果盈枝,辛勤耕耘获赞誉

“杨老师教学水平一点儿也不比城里老师差,把孩子交给她我们放心。”家长们朴实的话语,是对杨瑞教学工作最高的褒奖。从教近七年来,杨瑞从初出茅庐的青涩教师,成长为教学经验丰富、见解独到的教育骨干。她先后荣获郧阳区优秀班主任、乡镇学科优秀教师和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

孩子们的成长与蜕变,是对她教学成果最生动的诠释。曾经,一些孩子因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自信,课堂上总是低着头,不敢发言。杨瑞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用耐心和爱心一点点点燃他们内心的自信之火。当看到曾经沉默寡言的孩子在课堂上勇敢地举手发言,当看到孩子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她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前些年,大柳树村不少家长因担心教学点教育质量,纷纷前往城里、集镇租房陪读,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杨瑞回到教学点后,不辞辛劳,走村入户,邀请家长和孩子们到学校跟班试课。她用实际行动向家长们证明,即使在条件简陋的教学点,也能让孩子接受到优质的教育。在她的努力下,教学点的学生数量从最初的六名,逐步增加到十一名,这增长的数字背后,是她无数的汗水与坚持。

“在这里,我见证了峭壁石缝中倔强生长的蒲公英和孩子们用他们稚嫩的小手在作业本上认真书写下的每一个工整字迹。教学点的讲台没有鲜花与掌声的装点,但每当孩子们怀揣梦想,眼中闪烁着光芒告诉我‘老师,我也要考上大学,当一名像您一样的老师!’时,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火种永远不会熄灭。”杨瑞感慨地说道,她的眼中满是欣慰的泪光——那是对孩子们成长的喜悦之泪,更是对乡村教育未来的坚定信心。

责任在肩,平衡之路守初心

“老师的孩子要学会等待,就像春天等待花开一样。”杨瑞写在备课本上的这句话,道出了她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的无奈与坚守。作为一名教师,她是孩子们心中的明灯;作为一位母亲,她却常常因工作繁忙,无法陪伴在自己孩子身边。

深夜,当整个世界都进入梦乡,杨瑞依然在台灯下为孩子们备课。柔和的灯光洒在她疲惫的脸上,她时常看着手机里两个年幼孩子熟睡的照片出神。因为工作,她错过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重要时刻,孩子学校的家长会她总是无奈缺席。当孩子委屈地抱怨“妈妈对学生比对我好”时,她的内心充满愧疚。然而,在她心中,教室里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关爱,她无法割舍任何一个渴望知识的灵魂。这种家庭与事业的角色冲突,虽然让她倍感艰难,但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对乡村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教育之路漫漫,杨瑞如坚毅行者扎根乡村。她以坚守诠释教育真谛,用爱与责任为学生引航。未来,她仍将化作蒲公英,在大山深处播撒知识希望,让乡村孩子的梦想破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