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17年雕琢一门“金课”
把枯燥公式讲成生活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01 09:20
作者:记者 张静娴
来源: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史竞艳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静娴 通讯员 程晓璐 陈冲

“《物理化学》这门课,顾名思义是用物理的方法研究化学问题,我将带同学们走进这门被誉为‘化学中的哲学’课程”……教室里,史竞艳正用带点北方口音的普通话简明扼要地介绍授课内容。

这并非一节普通的课堂,而是近日第五届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课堂实录现场。这一堂90分钟的《物理化学》公开课,她花了大半年准备。在这段充实的历程中,这位有着17年教龄的教师重新认识了教学的意义——“比赛的目的不在于获奖,而是为学生打磨出一堂金课。”

希望听到“坏消息”

2008年7月,史竞艳博士毕业来到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系(现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任教。此前,硕博连读的她一直在做学生,如今身份转变,工作内容也大转弯:“之前只需要做好科研,现在更重要的是教好学生。当学校提出让史竞艳承担《物理化学》的讲授时,她有些忐忑,“把课讲好是不小的挑战”。

史竞艳回忆起自己当学生时学习这门课的状态。在她看来,《物理化学》有趣、有料又有用,但课本里有大量复杂公式和枯燥理论,“如果只讲概念与公式推导,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听,听完了也不一定真的懂了。”于是她从生活现象讲起,“水珠落在荷叶上为什么会凝聚成滴?北方地区的新能源电车普及率为什么没有南方地区高?为什么会有能源危机?”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学生们从抽象的公式中被“解救”出来,自主思考意识也逐渐提高。

“史老师通过有趣丰富的生活案例来解释课本上难以理解的概念,同时也注重让我们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学生给她手写的反馈让她意识到,“教学生就像在白纸上画画,最初的几笔,老师要带着画好。”

《物理化学》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组成,在实验室里,史竞艳常常主动和学生聊天,内容大多围绕实验展开。学生希望呈现实验中的亮点,史竞艳则希望能听到一些“坏消息”。

活性炭比表面积的测定实验中,其理论前提是亚甲基蓝分子在活性炭表面为单分子层吸附,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数据并不十分理想,史竞艳老师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其理论前提是否成立,要有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不能人云亦云,全盘接受。她希望学生能有问题意识,关注实验中一些被忽视的细节,“实践中意外的现象往往是创新的源头”。

为学生量身定制“菜谱”

一门课上得好,受学生的欢迎,一定有其明确的教学理念。史竞艳很早就坚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史竞艳在课堂中增加了思政元素,用科学家的故事串联知识点。当讲到“离子迁移数”章节时,特意插入希托夫做了大量实验才发现测量离子迁移数测定法的故事,鼓励学生要耐得住科研的艰苦;在“相图”教学中,她介绍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埋藏了两千年后出土仍然如此锋利,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铸剑工匠的高超技艺;在“表面张力”教学中,引入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素材,我国载人航天史上首次太空授课在天宫一号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担任太空教师展示了太空条件下如何饮水,涉及失重力条件下液体表面张力实验,不仅展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而且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所有的课程改革,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把知识学得更融会贯通。”史竞艳说。面对学生多样化学习诉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史竞艳调研了几百个知识点相关的产业科技前沿案例,为学生带来行业一线的研究现状。在课堂教学之外,她还准备了大量的线上学习资源,从预习视频到课后习题,再到前沿论文和产业问题,就像提供了一本琳琅满目的“菜谱”,学生可以依需“点菜”。目前,史竞艳已经制作了45个课程视频,建立了包含1000余道习题的题库及多维度的思政案例库。2021年,她主讲的《物理化学》课程获批湖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课堂不是独白,而是对话”,史竞艳常常叮嘱自己。讲课时,她喜欢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每位学生产生交流,“教学是动态的,我在走,学生的思路也在跟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