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武汉毕业生选择去民企
硬核科技企业最有吸引力
发布时间:2025-08-10 09:12
作者:记者张维纳
来源: 长江日报

第一次采访赵美琦是在3年前,她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入职武汉达梦数据库。当时,很多人不解,问她为什么不去央国企或大厂。

她笃定地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她没有选错,“达梦聚集着一群理想主义者,也是一群默默苦干的技术家”。

3年后的今天,记者再联系赵美琦,问她还在达梦数据库吗?

“肯定的呀,公司都上市了。”和3年前一样,她仍为自己能加入这家公司而自豪。

去年6月,达梦数据库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国产数据库第一股”。赵美琦也和企业共成长,职级在涨,工资也是。

和赵美琦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武汉,不再只盯着央国企或大厂,而是将目标投向有活力的民营企业。

■ 武汉民营企业半年新增18.2万家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武汉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6.25万人,其中80%的毕业生选择加入民企。

这种变化背后,是武汉民营企业抓住时代机遇,向新而行,向高攀登。

去年,武汉民营经济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截至目前,武汉民营企业总数达115.9万家,仅今年上半年,武汉民营企业就新增了18.2万家。

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已成为武汉民营企业主战场。

全市44家独角兽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84%。

38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79.3%。

这样的硬核科技企业,最是吸引年轻人。

从美国硅谷回国的单记章,将创办的黑芝麻智能科技公司总部落户武汉,研发出多款车规级辅助驾驶芯片,拿下小米、腾讯、吉利等知名企业战略投资。

在武汉攀升鼎承科技的车间,国产无线短距通信设备正等待发往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这家从高校孵化的企业,如今手握287项专利,成为全球定制计算机领域的领跑者。

北京大学毕业的魏蓝天在武汉首创多智能体调度系统,4年多的时间,公司业绩实现25.8倍的增长率,提供的解决方案应用于马应龙、人福药业等龙头企业。

亿咖通、鼎龙等民营企业牵头建设的产业创新实验室,吸引200余家上下游企业参与技术攻关。

这些企业的名字,或许不如国央企“有派”,也不如大厂听着响亮,但吸引着一批批年轻人加入。

■ 从国企扎堆到硬核科技民企集聚

“00后”CEO邴龙志在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登台发言,他与其他年轻人联合创立的模态跃迁,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25岁。

30岁的罗弼文创立的数命科技,员工平均年龄不到25岁,数字产品已在全国30余家博物馆“上岗”。

31岁的华科大博士赵方率团队独创类脑式AI图像算法,获评“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这一串描述,让人很难想象,“国企扎堆”曾是年轻求职者对武汉的印象标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武汉重点投资建设了一批重工业企业,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企业让武汉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工业基地,央企和国有企业为武汉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罗知教授看来,在国企扎堆的城市,民营企业拔节生长更显不易。

罗知坦言,国企比重高,就会对民营经济产生挤出作用。她说了这样一个细节,当地方经济依赖国有企业,政府不会主动,也没有精力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建立稳定的强关系。另一边,民营企业为了控制成本普遍将管理部门合并,一个部门需要对接多个政府部门。

■ 重视民营经济,不能只看文件

近两年,武汉先后出台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深化企业服务,改善营商环境,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当然,重视民营经济,不能只看文件。

今年4月,为了给人工智能+办公室选拔4名干部,光谷直接请企业家做考官。

一名考生在回答“如何留住AI人才”时,照搬文件中的“提供住房支持政策”,立即被武汉理工数传董事长刘永坚打断:“不要赘述明面上大家都有的东西,北上广深都有政策支持,光谷的特色在哪?”

传神语联董事长何恩培直接问考生:“若头部企业要求独家场景合作,挤压本地企业空间,你如何平衡?”

这种真刀真枪的选拔,让“未来的干部”们时不时摩挲桌角,额头直冒细汗。

“00后”创业者邴龙志也是那场面试的考官之一,他直言,“有了懂行的干部,企业能节省很多沟通成本,把更多精力投入研发”。

正是这样的服务支持,才让武汉“根”企业持续发芽冒头。

去年,武汉设立两只政府产业基金,每年安排40亿元以上的预算资金,“投小、投早、投硬科技”,呵护科技型初创企业在武汉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武汉民营企业总数破百万背后,是无数市场主体在风浪中的坚韧前行,也是一座城市对民营经济的全力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