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后墙的“消失”与重生
发布时间:2025-10-21 09:40
作者:李玉华 谢燕
来源: 丹江口市龙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开学第五周,我做了一件“小事”——清空了教室后墙。

那个曾经被我用大红楷书贴着“静、竞、净、敬”班训,挂满优秀作业展、积分排行榜、小组竞赛表的“文化阵地”,此刻只剩一片浅米色的空旷。

同事们路过探头,诧异:“你这后墙……还没布置?”

我点头微笑。心里却想:不,这恰恰是我最精心的“布置”。

那面会“说话”的墙

曾几何时,我和许多班主任一样,坚信教室的每一面墙都要“说话”,后墙尤甚。它必须承担起激励、评价、展示的重任。

我精心设计评比栏,用小红旗、小星星等量化着孩子们的行为。起初,确实有效。孩子们会为了那颗星去抢着擦黑板,为了那面旗去坐得笔直。

直到那个午后。

我看见小雨踮着脚,小心翼翼地把同桌小辰名字下的星星擦掉一个,再在自己那栏添上一个。被发现时,她小脸涨红,眼神里满是慌乱与被捕捉的羞耻。

那一刻,那面色彩斑斓、看似激励人心的墙,在我眼里突然变得无比沉重。它不是在“说话”,它是在用一种冰冷的声音,将天真烂漫切割成残酷的竞争,将内在的驱动力异化为对一颗塑料星星的渴望。

让墙“静默”的勇气

清空后墙,于我,是一次班级管理理念的“断舍离”。

我撤下的是:冰冷的数字:积分榜定义不了孩子的热忱;公开的比较;评比栏放大了一时的得失,却可能缩小了孩子广阔的内心;我赋予的“意义”:那些我认为能激励他们的口号与标语。

我想看看,当这些外在的、物化的评价体系暂时退场时,一个班级真正的呼吸与脉搏会是怎样。

静默之后,万物生长

奇迹,在空白中悄然发生。

没有了排行榜,课间跑来问我“老师我加了几分”的声音少了。但主动整理图书角、帮助同学的身影多了。行为的动力,从“为了分”悄然回归到“为了事本身”。

更令我惊喜的是,孩子们开始自发地“填充”这片空白。

小辰带来了一幅他自己的画——阳光下,我们全班手拉手。没有技法,只有真挚。我帮他贴了上去。接着,小雨贴上了一首自己写的小诗《我的朋友》。小轩的书法作品,瑶瑶收集的秋天落叶标本……那片被我清空的领域,正被孩子们用他们真实的生活、纯粹的热爱与才华,一点点、温暖地“占领”。

这面墙,终于不再是我一个人的“一言堂”,它变成了一个流动的、生长的、属于所有孩子的精神家园。它不再用统一的标尺去衡量所有人,而是用包容的姿态,欣赏着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形态。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管理”?

这次“后墙实验”让我深刻反思:我们竭尽全力地“管”,设计各种制度、表格、评比,是否有时反而用精细的管理,扼杀了教育中最珍贵的“生长力”?

班级管理,或许不是为了打造一个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样板间”。它的精髓,在于营造一个安全、信任、温暖的“生态场”。在这个场域里,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一面面时刻发出指令、进行评判的“会说话的墙”,而是一片片“留白的墙”。

这片留白,是信任——信任孩子内在向上、向善的力量。

这片留白,是空间——留给孩子们自主定义、自由创造的空间。

这片留白,更是一种无声的邀请——邀请他们成为这个班级真正的主人。

我的后墙,现在很美。它不是完美的、完整的,而是总是在生成、在变化。它不再对我“说话”,却在对我微笑,诉说着一个个关于成长、关于美好的,真实而生动的故事。

原来,一心一意管班级,管的从来不是孩子,而是我们成人那颗急于求成、充满控制欲的心。当我们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手”,给教育留白,才是真正教育智慧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