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刘少权给学生们上课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俊
8月27日一大早,59岁的刘少权来到学校,准备一天的课程。他在恩施市偏远的白杨坪小学,已经任教41年,明年即将退休。
坚守在大山艰苦的基层教学一线,刘少权长期教科学课。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带来新鲜有趣的自然科学知识,像燃灯者一样普及科技原理、点亮孩子们心中科学之光。
即将离开三尺讲台,他十分不舍。更不舍的,是课堂里的孩子们。
临近退休不舍三尺讲台
从恩施城区驱车30多公里,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恩施建始交界的白杨坪镇。
群山连绵,白杨坪中心小学坐落在一片山脚下。刘少权早早就来到办公室,上午六一班有一堂科学课,他要好好准备,毕竟这是他教师生涯的最后一次开学,这帮娃娃们明年也要毕业了。
刘少权戴上扩音器,在黑板上认真写下几个字,板书工整飘逸。40多名学生整齐端坐,睁大眼睛看着老师,不时翻开书本看着上面的图解。“狼吃羊、羊吃草,所以这就是一种食物链。”刘少权绘声绘色给孩子们讲解。
一堂课很快结束,刘少权站在讲台上说,大家都很认真,学得很好,这是我最后一次开学,明年我就要退休了,希望大家将来继续努力,好好学习。
孩子们眼中流露出不舍。“我们也特别喜欢刘老师,他明年就要退休了,其实我们的心里非常难过。”班长秦新怡说。
坚持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
1978年,刘少权高中毕业,那个年代农村缺老师,他毅然报名加入教师队伍。最开始他在村里小学教书,都是偏远山村里最艰苦的地方。“最远的就是白马塘小学,每天早上我从家里出发,走十几公里山路到学校,下午放学再走回来,到家都天黑了。”刘少权说,那时没有公路,出门就是翻山越岭,但他从不叫苦,每次站在讲台上,心里就特别满足。
那时的校舍也简陋,一间破瓦房,连窗户都是纸糊的,寒冬腊月冷风嗖嗖往里吹。刘少权至今记得,学生们都是背着小板凳来上课,黑板也就是一块木板。即便条件很差,但孩子们求学的渴望最让他感动,有的学生走几个小时山路来上课,脚下的鞋都破了。
辗转几个村后,刘少权来到镇小学,没有自然老师,他就一个人挑起来。“这门课其实不好教,书本上只有简单的图画和介绍,要让孩子们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就要形象生动,多做实验。”刘少权说,这是他一直坚持的教学方法。
考虑到刘少权明年就退休了,今年学校安排新的科学老师跟他学习。樊兴明老师从恩施的新塘乡调来,就坐在刘老师桌子对面,今年开始带科学课。“刘老师经验丰富,和孩子们相处融洽,教学方法非常值得我学习。”樊老师说,希望自己能把刘老师的事业继承下去,继续给孩子们带来最好的科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