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甘做乡村教育“孺子牛”
发布时间:2023-05-15 22:11
作者:曹君华 肖林 孙玉霞
来源: 郧阳区教育局

“选择做老师,便是选择爱与奉献。”在郧阳区谭家湾镇十方院小学吴海燕老师的笔记本扉页上,有这么一行字,格外醒目。从1997年步入讲台至今,吴海燕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入高一级学校,曾经的同事进城了一茬又一茬,但她依然坚守乡村教育三尺讲台,像一头老黄牛,用爱与奉献托起一个个乡村孩子美好的明天。

把微笑带给学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

在乡村学校工作,吴海燕感触最多的就是留守儿童居多,因各种原因,父母和孩子的陪伴较少。“每天给学生一脸灿烂的微笑,会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智育美育都得到发展。”吴海燕坚信微笑的力量是无穷的,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班上有个叫小登的学生,父母在外地务工,由爷爷奶奶照顾。少了父爱母爱的陪伴,小登缺乏自信心的同时还对学习提不上兴趣,作业总拖着不做,上课不专心,科任老师拿他都没办法。怎么办呢?训一通?不行!

吴海燕就试着寻找他的优点,结果发现他还真有不少优点,比如爱劳动,每次大扫除时清洁区一打扫完了,他就主动把垃圾倒入垃圾桶里。吴海燕就安排他担任班级卫生委员。从那以后,教室地面扫得格外干净,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

另外小登还非常懂礼貌,见到师生都会主动打招呼。吴海燕只要一发现小登做好事,便会在班上表扬他,然后在课后悄悄地微笑问他:“作业做好了吗?”小登总是边红着脸边挠着头对她说:“还有一点点了”。她经常这样与小登坐在一起谈心交流,嘘寒问暖,发动同班同学们帮助他、鼓励他。久而久之,小登找回了久违的自信,后来上课能够认真听讲,作业也能够认真完成。

就这样,吴海燕的微笑成了抚慰孩子心灵的良药,使孩子的心理更健康,她的微笑成了冬日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她的微笑成了身体的营养剂促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把真情送给学生

常言道,“浇花要浇根,帮人要帮心。”在师生交往中,吴海燕善用赞许和激励鼓舞起学生的上进心。她不仅以一名教师的身份,更是以一名母亲特有的细腻,关心学生、照顾学生。

曾教过一个叫小静的学生,不幸患上了一种比较顽固的皮肤病,在市区和省城的医院治疗近半年时间里,吴海燕多次通过电话家访、视频聊天,及时了解孩子的病情,鼓励、安慰孩子勇敢战胜病魔。

在小静康复期间,吴海燕多次上门给孩子带来营养品,义务帮助孩子补上落下的功课。由于治疗需要,小静的头发被剃去了。一个爱美的女孩子没有了头发就没有了自信,加上体力透支,孩子很微弱,到校后,许多学生刻意回避。

吴海燕就给学生讲解小静的病情以及她的身体状况,解除学生们的心理障碍,号召学生主动帮助、鼓励小静与病魔做抗争。经常和小静谈心,提醒她注意锻炼身体,补充营养。渐渐地,孩子的身体恢复了,学习成绩也提起来了。家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常常眼含热泪对吴老师说:“谢谢您,孩子的健康成长多亏有您用心的呵护,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小诚的父母在外地务工,常年寄住在亲戚家。和父母聚少离多,导致小诚言语较少,总是愁眉苦脸,上课老是走神儿。冬天来临,吴海燕看小诚穿着单薄,就从家里拿出孩子的衣服带给他,还专门带去了书包和笔等学习用品,当吴老师把这些物品送到他手里时,孩子流下感激的泪水。从那以后,小诚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最后以优异成绩步入初中。虽是小事,但在学生的记忆里却是深刻的,多年以后,已步入社会的小诚,回忆起吴海燕老师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用言行影响学生

教师是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来影响学生的。吴海燕认为,教师的一切行为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

在日常生活中,吴海燕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讲脏话,她带头使用文明用语。寒往暑来,她总是第一个走进教室。小学生自理能力有限,打扫卫生,整理书桌,她总是为学生做好表率,班里的孩子们个个书桌都整理得整整齐齐。在学校,吴海燕老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始终是年级的“排头兵”,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总是大家的学习榜样。

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诚实守信,吴海燕总是做在前面。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她首先做到及时批改每一份作业。下午检测完,为保证第二天早上把试卷发给学生及时反馈,连夜批改,经常把作业带回家里改,学生接到批完的试卷,非常惊讶,也非常感动。

要求学生讲卫生,她从不在班级吐一口痰。要求学生节俭,她和学生一起将学生奶盒,饮料瓶收集后卖出,为班级添置卫生工具和学习用具……

亲其师,信其道。这些做法虽微不足道,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少学生在周记中写道:“吴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她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她的教诲会永远伴随我,照亮我前行的路。”

多年来,吴海燕所带的班级综合评价总是年级的佼佼者,曾多次参加公开课和优质课竞赛并获奖,收获“优秀教师”“师德标兵”“骨干教师”等诸多殊荣。期间,她也有多次调进城区学校任教的机会,但都被她放弃了。她说,自己来自于乡村,热爱乡村,要用自己的光和热回馈乡村孩子,让他们接受优质教育,走向诗和远方。她觉得,用爱与奉献为“教师”二字着色,此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