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卫宁,南漳县薛坪镇初级中学教师,出生于1969年,现年55岁,仍坚守在基层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33年以来,当班主任32年,几乎从未间断过。从意气风发的小伙到两鬓斑白的老战士,他对教育的爱仍然深沉浓郁;他是当地百姓家喻户晓的“名师”,因严慈相济,管理有方而出名;他深受学生喜爱,多次被评为“襄阳市学生喜爱的好老师”、“南漳县优秀教师”、“市、县优秀班主任”。
班级管理的行家
如果问是什么让冯老师深得家长和学生信任,那么一定是他严格而有效的管理。在班级管理上,冯老师可谓有“霹雳手段”,赏罚分明。要执行的事情,一定会想办法落实,并且从不拖泥带水。
他是学生眼中的冷面严父,也是有着菩萨心肠的“慈母”。很多时候,学生病了,他亲自把学生送到医院;有时也会让妻子做些饭菜,送给生病的学生。对于数学上比较短腿的学生,他常常利用周末时间义务在家帮学生补课,并且从来不收一分钱;班里哪个学生是孤儿,哪个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哪个孩子心理出现了波动,他都一清二楚,并且常常找这些学生谈心,帮他们解决生活和心理的难题。中午午休时间,九点多下晚自习后,还常看见冯老师在办公室找学生谈话。
每到小升初开学季,冯卫宁老师就会变成最忙的班主任之一。冯老师因为班级管理而闻名于薛坪镇,很多学生家长都喜欢把孩子送到他班上,尤其是那些调皮学生的家长。
七年级时,冯老师的班上管理难度就会比较大。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他会制定比较精细的班纪班规,并严格执行,让学生养成规矩意识;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他会给每个孩子安排管理任务,“电脑管理员”、“就寝管理员”、“课间操管理员”、“内务整理管理员”……在他班上,人人都是“官”,人人都是“管理者”,冯老师善于在班上营造“人管人、人助人,人抬人”的氛围,让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成就感。
在这样的良好班级氛围里,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自尊自律的一面,而不是懒惰涣散的一面;常常看到学生互帮互助的一面,而不是内讧闹矛盾的一面。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自律性会越来越强,老师们上课也会越来越轻松,学生的成绩也会稳步上升。
“班里的孩子就是我自己的孩子。”他常常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把学生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冷暖,对学生一视同仁,宽严有济,这就是冯老师一贯的作风。
爱岗敬业的模范
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天起,冯老师就把教书育人的使命放在心上,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他不仅是班级管理的能手,也是教学教研的领头羊。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他喜欢坐在书桌前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并且把一些心得诉诸笔端,他有多篇论文被发表。
从二十来岁参加工作,冯老师最对得起的是学生,最对不起的是自己的家人。还记得儿子两三岁时,因无人帮忙照看,且夫妻二人都要上班,孩子有时就托同事暂时帮忙照看,有时实在没办法了,就在教室的地上铺个毯子,让孩子在上面玩。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冯老师都需要跟着学生上早操。孩子有时醒来,看不见爸妈,就会光脚站在楼梯间大哭。在寒冷的冬季,孩子因为穿衣服少还发烧过几回。“回想过去,实在有点对不起儿子,真正有质量的陪伴太少了。”一提起儿子的成长,高大的汉子就会眼里含泪。
2019年的一天,冯老师班上有个学生得了急性阑尾炎,冯老师把学生送医院的路上,妻子打电话说七十多岁的老父亲得了中风,暂时不能动弹,急需送医院。想到急病的学生,心急火燎的冯老师打电话让妻子和哥哥先照看父亲。等冯老师安顿好学生,前往医院看到躺在病床上的老父亲时,他愧疚地拉着父亲的手泣不成声。因送医不及时,父亲出院后几乎失去了行走的能力,余生只能以坐轮椅为生。父亲的中风事件,从此以后成了冯老师心头的一个梗。
这是一个以校为家的老师,自从儿子上大学后,冯老师一周七天,几乎五天吃住在校。因长期的饮食不周,他得了比较严重的肠胃炎。2022年3月,冯老师在医院做了肠胃手术,术后两周就返校上班。由于手术伤了元气,且医生交代出院后仍需吃一周流食,身体虚弱的他,脸色蜡黄,说话有气无力,但他仍然带着病体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冯老师只是万千普通班主任教师中的一名,他是平凡的,每天所做的事是琐碎的,但是他却把每件小事当做事业来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十三年如一日,坚守基层为教育。工作中的冯老师淡泊低调,默默无闻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他高尚的品质和敬业精神就像芬芳的桃李,赢得了家长的敬重,学生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