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来,他与山区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在三尺讲台上书写无悔青春。他舍弃条件较好的学校,来到教学点任教。35年里,他爱生如子,对留守学生、学困生、困难家庭学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学生感受到无比的温暖,赢得群众的良好口碑,他就是郧阳区杨溪铺镇关门山村教学点教师陶静。
家校携手育英才
家校共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孩子从来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而是家校共育的双向奔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把孩子培育好。本着这样的理念,他几十年来,走进学生家中、走进学生心中,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尤其在对待学困生及行为习惯养成欠佳的学生中,时刻牢记教育家陶行知“三颗糖”的育人理念。2024年5月的一天,早上8:10进班巡查时,发现杨某雪尚未到校,陶静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后,急忙沿着孩子上学的路找过去,发现他在路边玩耍,事后了解到家长目送孩子上学,但是并没有直接把孩子送到学校大门口,当时万一发生不测,家长的天就要塌下来了,至今想起来仍然后怕。
为持续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暑期期间,陶静每天通过班级微信群,向家长推送安全温馨提示,内容涵盖交通安全、防溺水、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帮助家长和孩子们及时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他不仅经常推送信息,还经常深入学生家中与家长、学生促膝长谈、交流心声,宣传暑期居家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防诈骗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围绕孩子暑期在家的生活情况、作业习惯及家庭教育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鼓励学生,为开学季充实“粮油库”,备足“加油包”。
用爱教育书情怀
工作中,他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时刻谨记职业道德的各项要求,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标尺。他常说,热爱学生包括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只要是我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给予热情相助。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工作中,他坚持用真爱点亮学生心灵,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
他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常与学生谈心谈话,密切关注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他把学生的性格、长处、缺点、家庭状况了解得很清楚,时常利用课间、放学的路上、吃饭时间与学生交谈,通过走访、电话、微信和家长沟通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所教的两名学生属于脱贫户孩子,性格内向沉默寡言。陶老师家访得知,孩子的妈妈痴呆生活不能自理,七旬的爷爷因摔伤拄双拐,靠奶奶一人在家务农,父亲常年打工养活一家人。陶静每年给孩子购买衣服鞋子及学习用品。孩子头发长了没有及时剪,陶静就从网上购买理发工具,学会理发后,每月免费给孩子们理发。看到孩子开心的笑容,他感到很高兴。
尽心履职显担当
教学点是乡村教育“最后一公里”,大多数教师因学校条件艰苦不愿到教学点任教,而他毅然来到教学点,给孩子点亮幸福的底色。
教学点学生少、教师少,可责任一点都不少,常常付出几倍的努力搞好教学。他一个人在教学点,里里外外方方面面都是他一个人忙活。小到校园卫生,偌大的园子每天扫两遍,打扫一遍常常是满头大汗。学生杨新华年龄不足4岁上厕所都是困难,陶静从来没嫌弃他们脏,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孙子,总是不厌其烦地将学生的卫生整理得干干净净。一个人要教所有课程,部分课程对他来说是陌生领域,为了上好课程,上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访同行,提前通过各种途径学,努力突破瓶颈。农忙的时候家长顾不上接送学生,他就亲自把他们送回家,家长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虽然苦点累点晚点,但是他心里是甜的。他常说“为了家长方便,为了学生安全,我晚点下班又算得了啥,要对得起自己良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山路崎岖,但陶老师依然坚守在教学点,用情启迪孩子们的心灵,用爱点亮孩子们的梦想,践行一名教师的初心和使命,为山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