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于南漳县刘集中学的二级教师马艳锋,自2011年毕业后就投身教育事业,至今已坚守岗位13载。他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及师德修养,敬业爱岗,以实际行动认真履行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用知识的光芒照亮了学生的未来。
热爱课堂,潜心教学育桃李
多年来,马艳锋老师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偶尔还兼任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教学。
他乐于学习,向书本学,向老教师学,向网络课堂学,向电视节目学,用马老师孩子的话说就是“爸爸在家里看电视就只会看纪录片”;他善于思考,把学到的东西归纳总结变成自己的知识,并尝试着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让它变成学生的知识;他还勤于创新,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知识,让课堂变得有趣,在习题讲解时,让学生担任小老师使学生教学相长,在学生背书时,让背到的学生在黑板上进行“个性签名”或“消除姓名小泡泡”来激发孩子的兴趣……
在课堂上,马老师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如上课时要求坐姿端正,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认真书写,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在严格要求和诲人不倦的指导下,学生迅速成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马老师还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并能善待发言出错的学生。他说:“我们不仅要鼓励那些出错的学生,还要利用好学生出错的资源,让学生在纠错中开启智慧,培养能力。”在他的课堂中,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体验、感悟,最终培养学生听、悟、说、写的能力,虽然过程会曲折漫长,但从长远来看受益的终是学生。
关爱学生,殚精竭虑燃梦想
马老师认为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孩子缺少了爱便会产生隔阂。在2023年秋季学期马老师带九年级语文时,学生即将进行的考试,是第一次由湖北省统一命题。题型和以前也不一样,难度也加大了,孩子们非常焦虑。
马老师思来想去想找出鼓励孩子的好方法,朋友的一次闲聊启发了他,他从网上买来“励志糖果”,在考试前发放给孩子们,“去发光,不要被照亮!”“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学会独立,告别依赖!”这些带着激励话语的糖果来到孩子们的手中,立刻变成了爱心糖、助力糖、减压糖,最终孩子们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马老师班上还有一位特殊的学生小泽,他是一名孤儿,家里仅有奶奶照顾他。正值青春期的小泽异常敏感,马老师课下常与小泽谈心,鼓励他自立自强,积极乐观,多参加学校活动,引导他孝顺奶奶,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慢慢地,小泽的脸上也时常能看到笑容。学校食堂就餐实行刷脸支付,需要和智能手机中的账户绑定,这可让小泽和奶奶犯了难。马老师主动把孩子和自己的账户绑定,为奶孙俩解决了难题。为此,同事们还戏称“马老师又养了个儿子”。
在2022年秋季疫情期间,学生们都在家里上网课,时间一长,消极懈怠情绪滋长,马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一次网课后,他发布了“想孩子们了,让孩子们发一张笑脸的作业”,当天的作业全班学生都完成了。马老师又把孩子们的笑脸制作成了抖音视频,发在班级群里,孩子们见到久违的老师和同学欣喜异常,也被马老师的用心所感动,接下来的网课学习充满了热情。
曾有学生在毕业后的教师节发微信给马老师,她这样写道:“以前很怕您,此刻很想您,我很幸运,在不太懂事的年纪有您这样一位老师,谢谢您,马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甘当“蜡炬”,扎根偏远做生梯
跨越160公里上下班,在学校工作五天,回家陪伴家人两天,这是马老师来到刘集中学后每周的日常。马艳锋家在襄州,要跨越高新区、樊城区、襄城区,然后来到南漳县,再前往距离南漳县城40公里的刘集中学工作。
刚上班时,马老师也极度不适应。慢慢地,领导们的关心,同事们的热情,让他融入了这里。特别是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让他明白了教师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做学生的梯子,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出路。”这成了马老师的新梦想,并不断为之努力奋斗着。作为班主任,他身体力行,与学生同步晨起,陪学生在食堂就餐,还利用午休时间给学业遇阻的学生耐心辅导,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风范。
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2023年中考,马老师所带班级取得不错的成绩,39名学生中12名考入重点高中,22名考入普通高中。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马艳锋老师用满腔的赤诚和不懈的努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教育篇章,也为更多的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会继续马不停蹄地前行,在教育的道路上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