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支撑结构的角度,不然打印时容易变形。”“编程要精细,操控要精准,才能确保无人机飞行平稳。”10月8日,在郧阳思源实验学校新建成的科技馆里,辅导老师李自林边指导边说道。5年来,该校科技社团在李自林老师的带领下,从“零”起步,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创新之路。
从“零”起步,播撒创新种子
时间倒回2021年,当“3D智造”这个词还带着些许陌生感时,李自林已经敏锐地捕捉到科技教育的新风向。“不能让孩子只盯着课本,得让他们看到未来的样子。”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在学校支持下牵头成立创客社团,给它取名“3D智造”。
最初的活动室里,只有两台3D打印机和几本翻卷了角的建模教材。学生们大多是第一次接触三维建模软件,对着复杂的界面手足无措。李自林便把自己的教案拆成“零基础小课堂”,午休时手把手教鼠标操作,放学后带着大家用橡皮泥模拟建模结构,周末还自掏腰包买耗材让学生练习。
那年秋天,社团首次出征“2021年湖北省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两支队伍带着《智能医用床》《智能医用毛巾架》等作品站上展台。当听到“创客项目初中组创意展示奖”的颁奖声时,学生们攥着李自林的手直冒汗,这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亲手创造”的力量。更令人振奋的是,同年冬天,两支队伍闯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决赛,捧回三等奖。“李老师,原来我们也能和全国的高手比!”回校路上,学生们叽叽喳喳的兴奋劲儿,让李自林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深耕细作,让课程长出“筋骨”
2023年的社团活动室早已变了模样,墙上贴满学生的设计草图,货架上摆着层层叠叠的获奖作品,新增的投影仪正循环播放着3D打印的原理动画。经过两年打磨,李自林的“3D智造”社团已从“兴趣小组”成长为有体系的特色课程。
这一年,学生们的作品有了质的飞跃。在“湖北省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两支队伍凭借《导盲车》和《无人外卖车》拿下3D智造初中组一等奖,这些作品不再是简单的创意构想,而是融入了力学计算和用户需求分析。更让李自林欣慰的是,12月他主导的《3D智造》课程获评“十堰市特色课程三等奖”,课程里那些“用3D打印修复旧玩具”“为社区设计便民设施”的实践任务,成了学生们最期待的课堂环节。
“李老师的课像‘拆盲盒’,每次都有新挑战。”学生王丽媛记得,为了让课程更贴近生活,李自林带着他们去社区调研,把老人反映的“药盒不好打开”问题变成建模课题,最终设计出带磁吸开关的便捷药盒。这种“从生活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思路,让抽象的科技知识长出了“筋骨”。
跨界拓展,让创新“飞”起来
“光会建模还不够,得让孩子们看到科技的更多可能。”2024年,李自林又有了新想法。看到无人机编程在科技竞赛中的热度,他顶着“跨学科教学”的压力,组建了“编程无人机社团”。
跨界的难度远超预期,学生要同时掌握编程逻辑和飞行器物理原理,不少孩子刚接触时连无人机悬停都控制不好。李自林便把编程代码拆解成“积木块”,用游戏化的方式教逻辑,再带着学生在操场反复试飞,记录风速、角度对飞行轨迹的影响。半年后,两支队伍在“2024年湖北省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操控无人机完成“物资运送”“障碍穿越”任务,拿下“智能机器人项目初中组二等奖”。
这一年,“3D 智造”社团也持续发力,一支队伍获得省级三等奖,另一支队伍拿下市级一等奖。从“打印静态模型”到“操控动态无人机”,李自林带着学生在科技的版图上不断拓荒,而学生们的成长也超出预期,有个曾怕编程的女生,后来能独立编写无人机避障程序;几个调皮的男生,为了优化3D模型参数,主动研究起数学公式。
破圈生长,让梦想被更多人看见
2025年的成绩单上,新的突破格外亮眼:七支从“3D智造”社团筛选出的队伍全部晋级省级赛事,并取得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首次参加“第八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就斩获预赛三等奖;更让人惊喜的是,三支队伍的“小小发明家”作品登上极目新闻,其中“智能升降跳高架”的设计,源于学生自己参加运动会时跳高的困扰。这组学生获邀参加由湖北省知识产权局主办的2025年湖北“小小发明家”宣传展示活动暨“小小发明家·AI科技之旅”暑期研学活动。
“看到孩子们的名字和作品出现在新闻里,比自己获奖还激动。” 李自林翻着手机里的报道,眼角的笑纹里藏着满足。如今的创客社团,已成为学校的“明星阵地”,报名的学生要排到下学期,而他的课程表上,除了常规教学,还多了“创客导师培训”,他想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老师。
从2021年的“初探门径”到2025年的“多点开花”,五年间,李自林带着学生捧回的不仅是20余个奖项,更是一串成长的足迹:那些曾对着屏幕犯怵的孩子,如今能自信地讲解自己的发明;那些觉得“科技离自己很远”的少年,开始憧憬未来的工程师、设计师之路。
如今,李自林看着学生们调试无人机的身影,想起最初那句“让孩子看到未来”的初心。或许,教育者的意义就在于:以科技为笔,以创新为墨,在孩子们心中画下一个又一个“敢想敢做”的创新梦,而那些梦想,终将在某天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