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门古寺镇中心幼儿园联合镇中心小学及村小教师团队,围绕幼小衔接实际需求,利用智能手机、云端平台及本土资源,系统推进“数字赋能”实践探索,形成可操作的乡镇协同育人模式。
活动前期通过微信问卷收集家长关切问题,梳理出“时间管理”“学习习惯养成”“环境适应”三大核心议题。小学教师团队结合乡镇生活场景,录制《课间十分钟活动指南》《书包整理口诀》等实景微课,帮助幼儿具象化理解小学作息。幼儿园同步开发实践课程,利用电子秤开展“书包减重计划”,引导幼儿每日记录书包重量并学习分类收纳;在沙盘上用树枝模拟汉字书写时,教师用手机支架多角度拍摄运笔过程,生成可回放的教学资源。
教联体依托钉钉平台建立协同教研空间,实现资源实时共享与数据互通。小学教师每周上传课堂实景片段,幼儿园教师结合视频内容设计模拟游戏,如参照小学升旗流程编排“校园礼仪操”;幼儿行为观察记录通过云端同步至小学教师端,为一年级教学提供学情参考。家长通过“问卷星”小程序提交的疑问,由幼小教师联合录制方言解答音频,分享至各社交软件,扩大资源覆盖面。
本土资源的数字化转化成为亮点。教师将集市方言叫卖声剪辑为拼音练习素材,利用微信运动步数功能开展“从家到小学的步数测量”数学实践,并引导幼儿用手机拍摄乡镇地标建筑,制作《我的上学路线》电子相册。据统计,活动所生成的微课视频、互动课件等数字资源,85%的素材直接取材于乡镇日常生活场景。
当前幼小衔接工作已初步构建“课程共建、师资共培、家校共联”的常态化机制。下一步将重点完善资源共享的可持续性,通过定期更新云端资源库、组织跨校教研直播等方式,确保乡镇教育协同发展的长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