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在幼儿园多功能会议室展开。宜昌市伍家岗区八一与宜昌市伍家岗区临江郡幼儿园的教师代表,携手六位“奇思妙想团”大班儿童,共同开启了“衣食住行见劳动:双园共筑儿童视角下的课程新实践”专题研讨。活动以独特的“师幼共研”模式,探索劳动教育融入幼儿课程的新路径。

儿童视角:博物馆里的劳动发现
活动伊始,“奇思妙想团”的孩子们率先点燃思维火花。他们手持亲手设计的调查问卷,兴奋展示着在博物馆拍摄的展品照片。“看!这个织布机要用力踩才能动!”“做陶器的叔叔手上全是泥巴!”稚嫩的话语中,孩子们敏锐捕捉到器物背后劳动的身影——这是他们在家长带领下完成博物馆实践任务的成果。当教师询问“衣食住行中你做过哪些劳动”时,“我帮奶奶剥豆子”“我叠自己的小被子”的回答此起彼伏,劳动体验瞬间从抽象概念化为鲜活的生活记忆。

环创赋能:让劳动触手可及
八一幼儿园的万杨洁老师分享环节将活动推向纵深。教师通过PPT与实物展示,详解“衣食住行博物馆”环创方案:在“食之馆”,农作物展示台向孩子们展现多种秋季丰收果实,供幼儿触摸感知;“衣之馆”陈列的纺锤与布匹边角料,可亲手触摸体验。方案处处彰显匠心——展区材料选用麻绳、竹篾等自然物,鼓励儿童参与收集制作;半成品的陶土胚、未完成的编织框,预留出孩子们动手创造的空间。
思维碰撞:探寻劳动教育核心价值
师幼分组交流中,孩子们展示博物馆调查问卷图片,与教师共创课程脉络:“做饭的锅铲”启发“小小厨师”体验,“老缝纫机”催生“修补玩具”设计。教师们从幼儿“劳动像玩游戏一样开心”的童言中提炼核心认知: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习得,更是责任感与合作精神的萌芽。两园教师通过思想碰撞达成共识:让孩子深度参与博物馆材料收集与布展,通过“小小策展人”角色深化劳动认同。

深耕实践:从方案到行动
活动总结明确行动方向:两园教师将在10月底优化环创方案,11月初启动实施,同步设计“整理小能手”“种植观察员”等班级劳动主题。未来定期交流进展,“衣食住行博物馆”落成后,系统开展劳动课程实践。“当孩子们指着自制的纺车说‘这是我的劳动’,教育便真正渗透。”主持人何霖魁道出了活动真谛。
本次活动打破传统教研模式,让儿童从教育对象转化为课程共建者。当稚嫩的小手抚摸陶土纹路,当好奇的目光穿透历史器物,劳动教育的种子已然在生活情境中悄然萌发。双园携手,正以环境为纸、体验为墨,绘制出劳动教育扎根童年的生动图景。这场教研最大的创新是让幼儿从参观者变成构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