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过度规划束缚孩子健康成长
发布时间:2025-08-27 09:16
作者:马莲红
来源: 中国教师报

暑假本是孩子肆意挥洒活力、探索世界的黄金时光,现实中这份自由和惬意却被各类学习占据,不少家长抱着“时间不能浪费”的心态,不顾孩子意愿排满培训班或竞赛辅导,期待在假期实现“弯道超车”。在教育内卷的氛围中,家长将孩子的能力提升等同于技能叠加,用密集安排的课程填补内心的不确定;一些教师受应试思维影响,布置远超合理范围的预习任务。多重原因助推下,过度规划的假期一步步成为束缚孩子成长的枷锁。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要坚持劳逸结合、综合发展、健康成长原则,科学规范作业布置,有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这不仅是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更是对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尊重和重视。

从学习规律看,假期适度预习能减少新学期的陌生感,为系统学习打好基础。但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旺盛、注意力易转移,一旦提前学失度,很可能事与愿违。比如假期提前背熟乘法口诀、重点课文,逐字抄写生字,开学后孩子对课堂讲解毫无兴趣,或会发生注意力涣散的情况。当学习仅仅是完成一项项任务,孩子对知识的新鲜感、技能的习得欲都会被消磨。“早就学过”的倦怠与“练到厌烦”的抵触交织,学习主动性便被消解。

过度规划假期还可能让孩子的探究意识弱化、思维模式固化。暑假里,孩子可以在观察蚂蚁搬家时思考生物习性,在拆装玩具时琢磨机械原理,在手工制作时释放想象力,这些看似无用的行为恰恰是创造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源泉。而在过度规划的假期中,孩子每天的时间被无缝衔接的学习分割,久而久之他们会习惯“被安排”,遇到问题先想“老师没教过”,而非主动寻找解决办法,自主探索的勇气与能力逐渐弱化。这种被固化的思维会让孩子在学习中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

更需要警惕的是,当假期被学习任务和兴趣班填满,孩子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奔波劳累,更要面对持续累积的心理压力。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发生率逐年上升,焦虑、抑郁等正让越来越多的孩子陷入心理困境。假期过度规划带来的持续压力,无疑会加剧这一风险,成为威胁孩子心理健康的诱因。

当过度规划的假期学习以隐性方式扭曲孩子的成长轨迹,我们需要回归教育的本质——遵循学习规律,不过度施压;契合成长规律,让孩子在松弛中自主生长。

遵循教学规律的关键在于“适度”和“有序”。知识的学习如同植物生长,需要循序渐进而非揠苗助长。假期预习不必追求提前学透,可以让孩子用画思维导图、提问、找难点等方式梳理课本脉络,既保持对新知的好奇,又为新学期埋下探索的种子。假期兴趣培养也应拒绝量化考核,与其规定每天练琴数小时,不如让孩子在听喜欢的曲子、尝试弹出一段旋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观察晚霞色彩、用树叶拓印图案中体会绘画乐趣。让学习成为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便是不超前、不过度的智慧。

契合成长规律的关键在于“松弛”和“自主”。家长不妨将暑期的时间管理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在制订与调整假期计划中学会自我管理;提供更多选择空间,无论学骑单车、亲子野外露营还是参与公益活动,都能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收获成就感。这种松弛有道的安排,正是对成长规律的尊重。

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打造被知识填满的容器,而是培养会思考的“种子”。放下抢跑的焦虑,让假期学习踩准教学的节奏、贴合成长的规律,孩子将收获比课本、证书更珍贵的对世界的好奇、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中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