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近日,京津冀三地高校200余名青年师生参加团河北省委、团北京市委和团天津市委共同主办的“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京津冀青少年交流活动,通过实地研学、文化体验和深度交流,感受河北的历史底蕴、发展活力和城市魅力,深刻领悟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紧密联系。
在石家庄解放纪念馆,青年沉浸式观看红色实景剧《石家庄1947》,在光影交织中重温峥嵘岁月、感悟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高如燕说,在这场创新演绎中,历史不再沉睡于书页,“我仿佛置身于烽火连天的岁月”。
青年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和中共中央、中央青委及各部委旧址,并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卢晨希介绍,该校正是诞生于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为党而生、因党而兴。在他看来,这次活动是一场寻根溯源的精神淬炼。
平山县不仅孕育了红色圣地西柏坡,还将《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曲传至大江南北。活动期间,青年走进这首革命歌曲的诞生地平山县北庄村,在北庄村小广场上再次唱出“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团委书记闫京委说,北庄村从昔日贫困到今天振兴的实践,深刻印证了“团结奋斗”这一朴素真理的力量。“我将把团结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促进京津冀职业青年在科技交流、项目实践中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共同服务区域协同发展大局。”
经过革命传统精神的浸润,青年将目光投向了未来。在石家庄城市馆,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本科生潘磊仔细了解了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潘磊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未来,我将为城市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本科生向瑞博在石家庄电子信息产业展示中心看到了55年前在石家庄问世的东方红卫星,也看到了一家家创新企业在石家庄孵化壮大。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牛寅晨看到国产芯片、5G通信设备、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成果后表示,这些技术不再只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是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生动写照。
这次活动不仅是行走的思政课堂,更是京津冀青少年深化友谊、碰撞思想、探索合作的平台。未来,团北京市委将深化三地交流合作,创新交流形式,拓展合作领域,打造更多京津冀青少年交流品牌活动,引导青年积极投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伟大实践,展现青春作为,贡献青春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