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嘉宾与机器人互动。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摄
巴西职业教育副部长马塞洛·布雷加尼奥利(左二)参观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职业教育教学成果。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摄
俄罗斯弗拉基米尔国立大学校长萨拉利泽·安佐尔(右一)等嘉宾体验无人机模拟操作。
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摄
日本福冈大学教授万军民体验5G塔吊技术。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摄
外国嘉宾与仿生机器鱼合影。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摄
□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陈晓彤 汪洋 覃柳玮 郑晓安
九派新闻记者阳丹
“湖北真棒!”“都是世界级水平!”昨日上午,600多位海内外嘉宾齐聚一堂,嘉宾们在武汉大学、湖北开放大学、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经济开发区神龙小学观摩湖北教育数字化成果时,连连点赞,纷纷为湖北教育送上“花式好评”。
“这次湖北高等教育数字化成果展是世界级的,从博物馆到农业再到机器人,内容丰富,因此需要被大力推广。”国际工程技术协会主席、英国牛津大学詹姆斯·克雷布院士说。
■ 欧洲科学院院士:
机器人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学习热情
展览中,课堂变革让国外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们舍不得挪步。在武汉科技大学智能砌筑机器人展台前,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副校长马·哈·阿卜杜勒纳比教授驻足良久。机器人“一键砌筑”远程操控功能,可实现耐火材料输送—抓取—就位的全流程智能化控制。该校学生通过构建虚拟大型焦炉砌筑数字化模型,利用虚拟场景与物理场景精准映射关系操控机械臂运动,可完成1000余种异型耐火砖的拼砌训练。
在武昌工学院打造的高仿真物流运输场景中,同学们需要综合运用同步定位与建图、路径规划、定位导航、视觉识别和语音交互等专业知识,指挥机器人将货物精准送达。
“湖北的教育数字化正在发生一场革命。”马·哈·阿卜杜勒纳比教授表示,从高校课堂就可以窥见武汉数字教育的成就。
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小学湖畔校区观摩点,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的文森特·兰克林不仅参观了各类AI课程和学生作品,还在学生的邀请下体验AI体测机的创意互动。他告诉记者,此行让他感受到技术在教学上的独特优势,“现在是时候在学校中普及各类新兴技术,并将之推广到更多地方了”。
湖北编钟奖获得者、欧洲科学院院士、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人工智能系教授弗兰克·凡·哈默伦表示,机器人并非帮助孩子学习,而是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学习热情。老师并非只是教书,而是给孩子信心与信任,这一点机器人无法替代,所以教育始终离不开老师。
■ 美国大学教授:
被深深吸引,成为武汉的粉丝
在武汉大学卓尔体育馆,“天问”人形机器人和仿生机器鱼成了当仁不让的明星,不少外国嘉宾争相上前合影。
“天问”是武汉大学首个人形机器人,主要用于零售、养老、医疗等。而仿生机器鱼长度为53厘米,外形设计模仿真实鱼类,躯干部分包含头部和尾部两个关节,能够模拟鱼类的游动姿态。其表面装有LED灯,可在水中呈现动态光影效果。它还配备了障碍物感测器和AI学习功能,能够识别和避开水下障碍物。
詹姆斯·克雷布院士围着“天问”转了又转,他还拿出手机录下视频。法国洛林大学戴维教授则盯着鱼缸里游动的几条仿生机器鱼思绪良久,还站在鱼缸旁跟仿生机器鱼合影。
“与机器人互动感觉很棒!”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费迪南·普德厄看到有很多人在与机器人互动,而机器人能通过识别障碍物获得路径并绕行,这充分展现了障碍识别技术在自动驾驶或自主移动机器人领域的惊人突破。
普德厄表示,第一次来武汉时还没有地铁,如今武汉地铁已经形成发达的网络,去城市哪个角落都很方便。现在他每年来武汉至少6次,每次来都看到新的变化。现在无人驾驶汽车已在武汉穿行,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进步,“我已经被武汉深深吸引,是这座城市的粉丝”。
普德厄表示,中国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机器人技术、自动驾驶汽车以及制造业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人工智能融入日常生活的进程已取得显著进步。
■ 伊朗科技部副部长:
大会为促进国际教育合作搭建了桥梁
“我对中国的大学在人工智能系统和其他控制论系统方面的应用印象深刻。这些项目不仅展示了高水平的技术能力,还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创新精神。”伊朗科技部副部长阿博法兹勒·瓦赫迪教授对“数智编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点击编钟的创作按钮,很快一首乐曲被制作出来。
曾侯乙编钟作为中国先秦礼乐文明的巅峰之作,让瓦赫迪教授不自觉拿起了丁形锤,洪亮的声响震撼心灵。他表示:“我20年前来过中国,今非昔比,如此古老的编钟也焕发出现代科技的光芒。”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李鹏云表示,从青铜铭文到数字代码,从考古现场到虚拟课堂,数智编钟搭建起传统礼乐与现代科技的桥梁,开创了非遗数字化教学的新范式。
“黄鹤楼前楚水流,鹦鹉洲畔古风流。龟蛇锁江千古事,汉阳树下听钟悠。”华中科技大学“楚音”知识型数字人给参观者赋诗一首。其语音、表情、动作秒级同步响应。
“当我在参观过程中提问,我特别关注这些项目的实际应用情况,比如它们是否已经在实践中应用,是否还在开发中,是否已经被工业界采用。”瓦赫迪教授表示,了解到大多数项目已经在大学和工业界得到了有效应用,这为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次参访活动不仅为外国嘉宾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会,也为促进国际教育合作搭建了桥梁。他表示希望借此机会推动伊朗大学与中国大学之间的合作,共同探索数字化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径。
■ 日本经济学教授:
普通人都能学习最前沿技术,很了不起
中国古训“活到老,学到老”。“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是终身教育的核心理念。
14日上午,在湖北开放大学现场观摩点,声乐教室借智能录播实现全省联动教学,同步生成数字资源;书画教室依托数字化设备支持远程授课与云端互评;古筝茶艺教室跨境直连传播传统文化……该校社区教育学院许多功能室是智慧教室,俄罗斯弗拉基米尔国立大学校长萨拉利泽·安佐尔被这些能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学习的创新实践所吸引。
“数字技术正在提升终身教育的质量,让更多人从中受益。”安佐尔表示,“今天的参观让我大开眼界。数字技术被运用到农业、医疗保健、机械工程,甚至是书法艺术领域。人工智能有助于终身教育的发展,人们可以在世界各地接受教育,数字技术拉近了每个人之间的距离。”
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观摩点,来自日本福冈大学经济学教授万军民坐在5G塔吊操作椅上,操纵着左右两边的手柄。他告诉记者,在日本,只有进入最好的企业、最好的大学,才可能有机会接触到如此前沿的智能技术。而在这里,无人驾驶、虚拟仿真、5G智能等世界最前沿的技术进入了课堂,普通人都能学习。“真的很了不起,这是未来教育的方向。”
弗兰克·凡·哈默伦表示,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大有可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也将改变人类教育的基本模式。人工智能让人类获取知识将更便捷,会带来更加公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