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襄阳高新四中,学生们正在大课间进行小轮车运动。近年来,襄阳市持续推动大课间活动从传统跑操、广播操向多元化、趣味化转型。 (视界网 李旭辉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通讯员 梁炜
2月26日,我省高规格召开全省教育大会,提出要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省目标,努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列。
与此同时,黄冈市黄梅县第五小学的留守儿童,正通过“同步课堂”与武汉外国语学校学生共上一堂英语课;武汉大学的科研团队正在加快完善人形机器人研发,荆楚教育硕果累累,人民群众获得感更高,对我省支点建设的支撑力更强。
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强省战略,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实现整体提升,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省正阔步迈向建设教育强省新征程。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出彩机会
新学期伊始,宜昌市当阳市半月小学的学生们学习劲头十足。
此前该校师资力量较弱,不少学生选择到县城的优质学校就读。2022年,该校被纳入当阳市实验小学教联体后,学生不用再舍近求远,不仅在镇上的学校教室就能听到城里优秀教师的授课,还有不少城里的优秀教师轮岗交流到成员校任教。
2022年,我省启动城乡教联体改革试点。如今,已有效覆盖80%以上的义务教育中小学,城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国家监测显示,我省义务教育城乡差值系数2023年较2020年缩小16.9个百分点。这是我省加快构建公共教育服务新体系的生动体现。
从幼儿园到高校,更多的教育改革在全省展开,激发教育发展新动能。
在武汉经开区湖畔小学的操场上,正在上体育课的学生肖晓(化名)佩戴的智能手环,将动态心率、运动负荷等数据实时上传至智慧平台。“上课时,体育老师用平板电脑实时监测,当监测到学生心率突破180次/分钟,会触发自动报警,老师就会让孩子适当减缓运动。同时,后台会根据所有学生的运动密度数据,帮助老师合理设置课堂教学活动,让每节课的运动量达到课标要求。”该校校长夏满介绍,该校正用数字化重构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好、更精准的教育。
这得益于我省加快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我省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省,全省已有1.3万所学校、714.9万名师生及家长注册,用户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如今,数字化正穿透教育全链条,带来更多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供给。
5年来,全省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教育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我省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还建成了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校大学生216万人,其中硕博士研究生24万人,总数居全国第四。
夯实湖北支点建设之基
全球首颗高分辨率雷达卫星、全球首款临床全数字PET-CT、全球首创心肌旋切系统……我省这些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背后,无不凝结着高校智慧。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导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产教融合协同发展,高校正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与企业双向奔赴,为我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我省高校创新策源能力更加突出——
在鄂高校汇聚了“两院”院士61位、科研人员7.9万人;拥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35个、新型研发机构341个,分别占全省总量的37.5%、47.6%、82.8%、64.9%,10个湖北实验室都由高校牵头或参与建设。高校成为我省高能级科技力量矩阵的中坚力量,是湖北创新的底气。
一大批科技成果从这里涌现。2024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湖北高校主持完成的通用项目共获奖15项,居全国高校第二、中部第一,比上一评审年度增加6项、增幅66.7%,占湖北获奖总数的79%。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去年全年,全省高校技术转让合同金额同比增长45%。在汉高校输出到本地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22%。
高校支撑产业发展更加有力——
近3年,全省高校共调整专业864个,比例达到20%,新增专业中70%服务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先进制造等具有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求。
现在,全省高校学科布局涵盖13个门类、96个一级学科,深度融入我省“链长+链主+链创”三链工作机制和“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共同体。
近年来兴起的产教联合体也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近2年已组建1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52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有效服务区域产业和企业。
湖北省船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武汉理工大学、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联合44家单位共同组建。该共同体主持规划襄阳、黄州、武穴、宜城等多个船舶产业园,开展横向技术服务超100项,实现技术创新服务经济产值超2.8亿元,成为推动湖北绿色智能船舶突破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落实大会精神,勇担战略使命,构建一流的公共服务、培育一流的人才队伍、产出一流的创新成果,奋力推动教育强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教育强国, 湖北何为?
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实现整体性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期间,对湖北科教优势给予肯定
湖北在全国教育大会交流发言,9名湖北教师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
(一)聚焦思政引领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培育“新时代中国”系列思政金课130余门
创建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72个
开发“百校千馆”服务平台,280多万师生“一键预约”参观研学
各高校建成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学生社区1202个
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面实施
(二)聚焦人才培养 让每个孩子成长成才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巩固率9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2024年新增博士硕士授权点108个,其中省属高校80个,博士点通过率全国第三
(三)聚焦创新效能 服务区域发展战略
2024年湖北高校获评国家科技奖15项,占全省总数的79%
全省高校有全国重点实验室31个,其中省属高校5个,实现历史突破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81个
组建武汉、宜昌、襄阳等1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
近年来,全省高校毕业生留鄂就业创业率超过60%
(四)聚焦民生保障 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近三年全省新增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近30 万个
近三年新建改扩建校舍320余万平方米
近三年学生资助累计安排135亿元
每年城乡教师双向交流1万人次以上
(五)聚焦治理能力 纵深推进教育改革
推进城乡融合,全省80%的义务教育学校纳入教联体建设
优化人才培养,全省高校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3个,科创学院3个,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4个
强化数字赋能,建设“两平台一中心”,上线各类资源210余万个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区域和学校激活率全国第一
承办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六)聚焦国际交流 提升湖北教育国际影响力
全省高校共有9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
招收来自173个国家的1.5万名留学生
实施“职教出海”行动
高职学校为境外高校开发课程标准超300个
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按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部署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以教育之强夯实支点建设之基
朝着2035年全面建成教育强省扎实迈进
文字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佩雯
通讯员 梁炜
制图: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