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向一帆 通讯员 尚晶晶
花钱多,难兼容……在数字化教育手段风行的今天,校舍老旧、资金紧张的学校该如何打通数字化改造的“最后一公里”?武汉市翠微中学的回答是“做加法”:数字化教育场馆不够,就不断升级校内原有场地功能;改造资金不够,便合理利用校外资源。
一个教室多种功能
将创新教室增加微课和VR功能,把原本仅供社团活动的“物联生态园”拓展成集合生物、劳动、化学、美术等多学科可使用的教学基地……在翠微中学,每个功能教室和教学场馆都有多种教育教学场景。
这对应着该校校舍老旧、教室紧缺的现实情况。校长陈燕介绍,学校自2017年开始做数字化投入,改造目标一直是“刚需优先,特色先行”。
“我们会结合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积攒几年的经费办大事。”陈燕举例,近年来学校聚焦数字化转型,引进中央电教馆虚拟实验教学服务系统,在原有能完成微课功能的智慧教室基础上引进VR设备,教室的功能更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更真实了,也解决了校舍不足的问题。
学校也努力“花小钱办多事”。学校原供社团活动的物联小花园便是块典型的试验田:设计校本课程时做好规划,改造场地时融入学科资源,现在,学生既可在此做生物观察、化学实验,也能把这里当做劳动基地和美术基地。
课上答题用移动端
除了为数字化升级硬件设施外,翠微中学还引进社会资源搭建平台,如今,该校学生在课堂上都用上了移动端设备,每个人的思考过程都变得“可视化”。
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学校不仅着力于硬件设施的全面数字化升级,还积极引入武汉教育云平台等先进的平台工具,构建多元化、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如今,依托墨水屏终端设备与高质量作业扫描仪,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及作业数据得以清晰展现,为教学分析与个性化指导提供了数据支撑。
“过去课上做题,老师只能从个别学生那听到答案及思考过程,不能了解全部。现在,老师能在武汉教育云平台上看到每个人的答案,还能随机抽取查看学生思考过程。”该校数学老师严萍说。
数字化教学手段也改变了课堂模式。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王婷介绍,过去讲诗歌时,老师大多会讲述其创作背景,讲解释义,要求学生背诵,之后再就相关知识点选学生提问。现在,老师们会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给出他们理解的诗歌含义,再提问让所有学生给出答案,“大家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经常碰撞出生动的答案。”“现在的课堂,思考多,我能学到更多。”该校八年级(1)班学生向雨泽说:“互动性强是亮点,师生交流多,我们还能在教育云平台上给同学的回答打分。”
不必再“从头讲到尾”
在翠微中学,数字化更多应用在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体验上。
“它是提升课堂效率、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好帮手!”该校副校长罗璇介绍,课上讲题时,老师借助武汉教育云平台的即时学情分析,能实现“错误率低的问题同学间互助、错误率在30%至70%的题目重点讲”;课后布置作业时,平台能精准推送个性化作业,学生回家完成后老师就能通过终端及时批改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为保证数字化改造真正落到实处,翠微中学鼓励校级干部、骨干教师先行先试,逐步普及,同时积极推进先行教师参加各级教改和竞赛,全面提升教师投身数字化教育的积极性。
“用上数字化,师生提升了效率,有了更多时间发展自我,数字化也因此更深入人心。”陈燕说,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成果丰硕,学校数字化教学案例《数字赋能,打造启能课程新样态》入选2024年度全国智慧教育优秀案例,“桥兴汉衢项目式课程设计与实践”获得首届湖北好教研一等奖,更多“沉睡资产”被转化为“数字金矿”,为师生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