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劳动中亲近自然、收获成长
“农场+”课程获评“双减”创新案例
发布时间:2025-03-14 09:05
作者:记者覃柳玮
来源: 长江日报

大课间,学生开展特色篮球操锻炼。

学生们亲手实践,参与植物种植。

又是满城玉兰花开时,3月10日下午,青山区钢都小学汉绣社团的50余名同学们身着汉服,来到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在科普导师、市园科院生态所工程师谭淑娟的带领下,深入了解玉兰花的特点、习性、价值。孩子们在玉兰园观察玉兰树的生长情况,辨识白玉兰、二乔玉兰、紫玉兰等常见品种。大家还在现场绣玉兰花,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

多年来,钢都小学充分利用市园科院资源,以“荷你共成长”系列科普实践为重要教育载体,通过拓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多元推动“五育并举”,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 生态育人

“晓荷园”里记录植物生长全过程

在钢都小学教学楼楼顶,有一座“晓荷园”,这是学校与市园科院携手建设的生态实践农场,里面一共种有碗莲50余盆。两边木质围栏上布置了《爱莲说》《小池》等关于荷花的经典诗词,以及荷花品种的图文知识。学校还将五楼楼道改造成“荷文化长廊”,将学生的活动图片、自然笔记等上墙,使基地成为学生开展科学实践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荷文化的魅力。

在专家的指导下,围绕“荷你共成长”主题,各年级安排不同的体验项目:“三月三,藕发苫”项目引导学生“识荷”,通过玩泥巴,学种荷;4月初“育荷”项目引导学生巧动手,勤观察;小满时节的“问荷”项目引导学生找问题,解锁荷花生存密码;6月中旬的“斗荷”项目引导学生展碗莲,谈收获;暑假时的“鉴荷”项目引导学生赏娇颜,品内涵。

“荷你共成长”实践活动今年已实施第四季,一批又一批学生通过活动,探秘科学知识,提升核心素养,收获了阳光与自信。

在2024年武汉市沙湖斗荷擂台赛中,四、五年级代表队展示了精心培育的碗莲“红颜滴翠”,并现场演绎育荷过程,收获专家评委和观众好评。

“还记得第一次种藕时,藕种哪边是头哪边是尾,要种在盆中间还是边上,我都不知道。但在老师们的鼓励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学会了翻缸,用‘藏头露尾’栽植种藕。”获得斗荷擂台赛“养荷状元”的502班付雨彤同学笑着说,“在种荷育荷过程中,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浇水施肥、除虫打叶,观察荷花的生长,绘制自然笔记。我们通过笔记录下荷花的每一个阶段,这是很特殊的回忆。”

■ 运动育人

篮球、跳绳、踢毽子……大课间玩嗨了

每天上午10时,大课间铃声响起,全校学生迅速有序地来到操场集合,在音乐的律动下,做起体能操、篮球操等运动。跳操结束后,学生们陆续参与到跳绳、踢毽子等活动中,尽情挥洒汗水,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钢都小学将每天两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纳入日常教学安排,并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课,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501班刘思妤说:“我每天都期待着大课间,以前跳绳我一分钟只能跳七八十个,现在可以跳170多个了。”

学校把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利用了起来,操场阳光棚的每根柱子都安装了篮球架,还分段安排活动时间,让每个班都能到地面活动。同时划分运动专区,在课间15分钟里分区域设定不同的运动,如踢毽子、丢沙包、萝卜蹲、跳绳、打篮球等。

学校体卫艺主任周群超介绍,在保障小课间的前提下,学校在大课间40分钟时间里,组织运动锻炼,开发特色课间操,让孩子们跑起来、动起来,激发了学生运动的热情。

每天课间,学校AI体育智慧空间挤满孩子们:跳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通过AI智慧体育平台,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自助测试,了解自己的运动水平。“这一全新的AI智能设备能迅速地收集学生体育学习的数据,方便老师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钢都小学校长李井年介绍,AI激发了孩子们的运动兴趣,让孩子们在课间嗨起来,尽情释放荷尔蒙,更好地成长。

作为全国篮球特色校,学校班班有篮球队,每月有篮球赛,每年有体育节。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课后训练一个半小时,周六也有训练课。

“阳光体育,不仅是强健体魄的途径,更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学校通过一套健康组合拳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一年来,全校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从34.88%提升到70.1%,近视率下降一个百分点。”李井年表示,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当前学校教育重点工作,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校园体育运动改革,撬动学校的育人大改革。

■ 课程育人

“农场+”打造多彩课程体系

在学校“七彩农场”生态实践基地,依据时令节气,师生们先后种植了辣椒、花生、土豆、韭菜、红薯等几十种农作物,大家一起体验翻土、播种、浇水、施肥、捉虫、掐尖、采摘等劳作。学生们在劳动中见证了种子从发芽到硕果累累的过程,体验到了“一切幸福都靠劳动来创造”的哲理。

“农场的菜薹丰收了,我们采摘后回家做着吃,味道跟菜市场买的很不一样,格外香甜。”401班张杨以沫开心地说。课后服务时间,孩子们忙活在菜地里,守护各自的“一亩三分地”,手捧泥巴,满眼青绿,真正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

学校借助“七彩农场”,打造了多个“农场+”课程,助力孩子们研学。“农场+劳动”课程,跟着节气去劳动,识节气、学种植;“农场+语文”课程,学生撰写农作物观察日记,进行主题征文比赛;“农场+科学”课程,科学老师带领孩子从外形、味道、营养等方面进行“瓜果百科小研究”;“农场+数学”课程,孩子们测量、计算种植面积;“农场+美术”课程,用画笔展示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农场+”课程2024年被评为武汉市第二届年度“双减”创新案例。

未曾亲近泥土的童年不是快乐的童年,远离大自然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李井年说:“七彩农场建设是我们打造绿色生态校园的一部分,学生在体验和实践锻炼中拓展了知识,培养了兴趣,保留了泥土气息,让孩子们对生态、环保、和谐等有了更深的理解,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提质赋能。”

钢都小学以科普实践为翼,五育得以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实践的天地中成长,在美的熏陶中升华,在劳动的锻炼中收获。“学校会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插上坚实的翅膀,让五育并举之美在教育的天空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通讯员阎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