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民俗文化传承“最后一公里”
江夏以美育为桥
发布时间:2025-03-28 09:32
作者:记者覃柳玮
来源:长江日报

同学们在上音乐课《龙咚锵》。

长江日报讯(记者覃柳玮 通讯员陈克茂 童淑萍)如何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实践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近日,江夏区艺术教师、文化学者齐聚金口小学,参加“非遗薪传·艺彩纷呈”专题活动,探讨民俗文化融入教学的策略。

江夏区文化馆馆长徐竞翔从非遗与城市的共生关系、非遗是什么、结合美育五大方向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享,认为非遗教育需经历“存古韵、融今声、创未来”三个阶段,让传统在青春表达中焕发新生。

湖北美术学院带来的情景朗诵《千万流量的网红村,竟然是画出来的》,以江夏非遗为灵感,用诗意的语言和光影艺术展现美育赋能乡村的全新实践。“这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非遗传承的方法论,年轻一代正在成为‘传统的破壁人’。” 区体卫艺站书记王晓琴点评说。

理论研讨后,两节创新课例展现了民俗文化与学科的深度融合。音乐教师罗慧的《龙咚锵》课堂上,学生手持自制迷你草龙,踏着“龙咚锵”鼓点完成“游龙”“穿腾”舞步。美术教师徐丹妮的《草龙趣味乐无穷》则引导学生以几何线条解构草龙,结合扎染技法创作“卡通草龙”。

当前,江夏区正以美育为桥,打通民俗文化传承的“最后一公里”。徐竞翔说:“从地标建筑到市井烟火,武汉的城市特点在这些非遗中得到了灵动诠释,也体现了非遗与城市相互依存、相互赋能的共生关系。唯有以文化为魂,方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