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业堆”里解放师生
——湖北省监利中学的“数字突围”
发布时间:2025-11-19 17:05
作者:记者 黄 浩
来源: 中国教师报

对于一所普通县中而言,不“烧钱”也不“折腾”的数字化改革应该是什么样?如何建设好低成本、实用型数字化教学与管理平台,推动学校转型突围?湖北省监利中学从作业批改数字化切入,建立数字校本课程平台,走出一条县中数字化转型的渐进式变革之路。

————————————————

进行数字化改革试验还不到两年,湖北省监利市监利中学校长覃忠就收到了好几条“喜讯”。

今年3月,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公示“2024年湖北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监利中学作为监利市唯一入选的学校上榜;而更早前的几个月,《监利中学数字校本课程探索与实践》斩获了荆州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案例”一等奖。

对于一所普通县中而言,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没有“烧钱”,也没有“折腾”,无疑是覃忠最为欣慰的。

今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赋能县中行动,特别是“提高数字化教学应用能力”。县中的数字化转型可以怎么转?在覃忠看来,监利中学打造的低成本、实用型数字化教学与管理平台,正是对县中发展痛点的一次精准回应。

走出重负低效的“怪圈”

如果要问高中学校近几十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有哪些方面,作业批改与统计这一环节可能是几代教师共同的“痛”。

从教18年的监利中学语文教师王俊曾经一天批改260份作业,“需要一整天,从早读课开始批改,一整天都高度紧张”。

批改作业耗时不少,而根据作业情况统计学情也是一大难题。直到现在,仍有不少教师还在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各个题目的错误量或者标注常见的错误类型,以便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解。

“这样的方法往往要消耗一个小时以上,如果作业比较难或者开放型内容较多,那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了。”监利中学生物教师王钰婷告诉记者,她曾经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错题率,但由于手工操作易出错,导致对学生学习情况误判。

同为生物教师的胡少彬坦言,有时为了完成作业的批改需要晚自习加班,甚至占用假期时间,严重降低了教师幸福感。

其实,“苦作业批改久矣”的高中教师,日常备课也毫不轻松。

21世纪初,随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帷幕拉开,许多县中为了寻求突破,纷纷开启课堂教学改革,监利中学也不例外。

“为了配合课堂改革,在传统教辅资料之外,学校又增编了导学案和训练案。但这样一来,学生同时拥有教辅资料、导学案和训练案,课业负担反而大大加重。”覃忠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陷入了困惑:一堂课究竟该以教材为主,还是以导学案或训练案为主?教师王钰婷在实践中还发现,教辅资料与自编的导学案和训练案往往出现重复内容,甚至有一些冲突的地方……

教师批改作业堆积如山,学情统计模糊低效,错题管理效率不高,“教辅资料+自编导学案”的模式加重了学生和教师负担……这些“难解的题”如同一座座山摆在县中发展的面前。

一直苦苦寻觅“破题之法”的覃忠,2023年10月在武汉参加一次会议时,从几位宜昌校长那里了解到当地学校采用了“活页化”的资料形式,让布置和批改作业更加方便;覃忠还听说,山东的一些学校不仅实现了资料的活页化,还配套开发了与教学相匹配的数字平台,支持智能化批阅与数据统计、作业讲评功能,这让他眼前一亮。

在一番考察后,覃忠与学校教学管理团队很快形成决议——开启教辅资料的数字化转型,即借助专业机构的教研力量和资料研发经验,初步引进对方的母版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校内教师进行二次编审与修改,最终形成真正贴合监利中学学情的校本化数字课程资源。

不过,这番数字化转型真的能解决高中教学中积重难返的问题吗?那时,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给县中“用得着”的数字化

在覃忠看来,一所县中质量提升的关键不外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质量、课堂质量、训练质量、管理水平这几个方面。

“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质量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或提升,但是课堂质量、训练质量、管理水平是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弯道超车’的。”覃忠说。

找到数字化这一突破口后,监利中学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块为所有班级加装了最新的智慧黑板,嵌入千兆网络并与智慧黑板链接;为每个学科组办公室配备一台高速扫描仪,用于扫描学生课时作业。

没想到,一台简单的扫描仪极大地解放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压力。如今,借助智能答题纸,教师批改作业时改完主观题后直接用扫描仪扫描,平台上会立即显示学生作业的详细数据。

“以前分析作业时,需要学生将能找到的作业都拿来分析才有依据,特别费时。现在有了数字平台,每次作业情况都能在手机上看到,能迅速发现每个学生的薄弱点。”王俊兴奋地说。

被解放的不仅是作业批改,与以往课后自行找各类资料备课、上课时在黑板上满屏板书不同的是,如今监利中学教师上课时几乎都用了电子大屏和数字校本课程平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监利中学数字校本课程平台提供了若干套分层教学课程资源母版,包括并不限于学案、作业、阶段测试和课件等;借助数字校本课程平台提供的丰富媒体素材,各学科备课组集体教研共同商定修改形成适合学情的统一学案、作业和阶段测试等共性课程资源;每位教师则使用自己的专属账号,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课程的理解,在线修改配套课件,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课件。

“如今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讲解作业、编制练习、查找背诵材料等都会使用智能平台。授课就可以打开平台直接使用网站上的音频、视频等来丰富教学……”谈到如今教学的便捷,胡少彬感觉轻松了许多。

精准、便捷、及时,这是教师在使用新教育智能平台后的普遍感受。而因为全面向数字化转型,监利中学一年仅文印成本就节省了三分之一。

教务处副主任罗飞虎向记者介绍,在数字校本课程平台上,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站自定义错题来源、采集周期、正确率范围等条件,筛选、重组高频错题及同类导出错题,自动生成并打印智能答题卡,通过限时训练检测学生自我订正效果。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则可以对比不同班级答题正确率等数据,开展有针对性的循证教研。

“在数字平台的支持下,教师可以为学生生成个性化错题集,月假、寒暑假可为不同层次学生布置完全不同作业,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因材施教。”覃忠说。

找到渐进式变革的“方法论”

借助数字平台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师,教师叫好,学生也会叫好吗?

记者了解到,学校曾经围绕数字化改革的若干问题对学生进行匿名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更能接受,也欣然接受。

高三学生熊贝依表示,借助数字平台,自己课上学习效率显著提高了,“因为老师能更有针对性地结合作业情况进行评讲,同时作业正确率可视化也能让我明白自己的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加强训练”。

高三学生方可欣曾多次体验数字校本课程平台系统为她生成的“个性化错题卷”,在她看来,“这一功能非常实用而且有效,与以前相比很大程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数字化学习方式深得我心,它让我对自身薄弱知识点了解得更清楚,帮助我弥补了短板。同时,利用平台上的抽签、倒计时等工具,课堂也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方可欣说。

在胡少彬看来,有了数字校本课程平台,学生学习有了明显的自主性。

“对于整体错误率特别低的题目,学生错了就会引起重视;而整体错误率高的题目,学生听讲时会更认真。”王俊说。

监利中学数字化改革实施两年来,效果逐步显现:无效作业减少,限时训练增加,批改效率提升,教学针对性增强。在生源质量下降的背景下,近两年高考各项完成率、提升率在当地名列前茅,高一、高二期末成绩也有进步。

一所普通县中的变化也渐渐被更多学校看见,近年来,监利中学数字化转型经验不仅吸引了来自沙市一中、公安车胤中学、石首一中等荆州市内学校前来取经,还吸引了四川、陕西、安徽、河南等省外学校来校交流学习。

在覃忠看来,“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县中的路——教育数字化转型应立足校本实际,以轻量化技术为支撑,在尊重传统教学习惯基础上实现渐进式变革,最终达成减负提质的目标。”

曾几何时,在学校数字化改革推进过程中,管理层也曾遇到阻力,尤其是部分老教师接受新事物相对较慢,加之数字化平台的操作本身存在一定的学习门槛,更让他们感到困难。

“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任何新举措的落地都不会一帆风顺。”覃忠说,“我们从未指望任何一项改革能‘药到病除’,数字化工具的引入也并非要解决所有问题。”为此,监利中学选择了一条稳妥的推进路线:首先用制度规范行为,继而让行为形成习惯,最终让习惯沉淀为文化。

“我们希望通过长时间的坚持,让大家逐渐从接受到适应。当教师切身感受到数字化改革带来的便利,改革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覃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