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认真聆听“红军号角”的故事。
长江日报讯(记者魏杰 通讯员梁颖 陈晶)“这把‘武器’不用子弹,却能让万千民众团结一心;声音不大,却能穿透炮火给人勇气。”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内,老师举起一尊红军号角模型,16名学生的目光立刻被这铜制物件吸引。
近日,武汉市育才怡康小学三(15)中队的16名少先队员和4名特邀家长志愿者,在班主任舒萍老师的带领下,一同走进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开启了一堂以“号角声声,众志成城”为主题的思政课。这堂课别开生面,将历史场景变为生动课堂,让红色文物“开口说话”,引导孩子们在探寻、体验与共鸣中,深刻感悟抗战精神,在心中埋下爱国奋斗、勇于担当的种子。
“我们不是普通参观者,而是‘抗战精神探索小队’!”学生们来到第二展馆的展柜前,一尊锈迹斑斑的红军号角静静陈列,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号角的铜嘴上。“1938年的武汉,空袭警报常撕裂长空。就是这样的号角声,在混乱中吹响秩序与希望。”舒萍站在展柜旁向孩子们讲述烽火岁月——当听到“人们循着号角声有序躲进防空洞”时,几名学生攥紧拳头。“号角是八路军的信号,听到它就知道有依靠!”学生们的抢答,让“安全感”“凝聚力”这些抽象词汇有了具体注解。
随后,学生代表手持号角模型吹响激昂旋律,孩子们举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的标语牌,齐声呐喊“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团结一心,爱我中华!”活动进入高潮,全体师生和家长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唱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时,我浑身都有劲!”学生张言溪说。
在“红色寻宝”实践学习环节,纪念馆变成了生动的课堂。3支小队在家长带领下分头行动,在展品中寻找抗战时期的“隐形力量”。第一小队要寻找的是“书籍的智慧力量”,他们在《论持久战》封面图片前驻足,听老师讲解“这是指导抗战的‘精神地图’,让大家明白团结才能胜利”。第二小队的任务是寻找“歌声的鼓舞力量”,小队成员们围在《保卫大武汉》歌词展板旁,跟着留声机学唱“武汉是今日最大的都会,我们要坚决地保卫着她!”稚嫩的歌声在展馆中回荡。第三小队在场馆中寻找“标语的呐喊力量”,他们找到了“全民抗战,打倒日寇!”的标语,当孩子们齐声朗读时,握拳的手臂仿佛组成了跨越时空的长城。
“思政课要扎根大地、连接历史。”舒萍说,用“红军号角”这样的小载体,讲好团结奋斗的大主题,让抗战精神真正入脑入心。
这堂特别的思政课在学生与家长心中激起了强烈共鸣。
学生郭杍玥在分享感受时说:“我看到了许多抗战时期的书籍、音乐和标语。八路军叔叔们用这样的武器,打跑了侵略者。他们不怕苦、不怕牺牲,才换来我们现在的生活。我要好好学习,像八路军叔叔一样勇敢,建设我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