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友生老师批改学生课堂练习。
新学期开学近一个月,武汉市七一中学七(4)班的王彤月几乎没在家里写过英语作业。“投入的精力更少,收获的效果却更好。”对于班主任吕友生开学时宣布的“英语没有家庭作业”的规定,王彤月至今仍觉得“有些神奇”。
吕友生是七一中学英语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外语教师。今年秋季开学,他接手刚进初中的七(4)班,担任班主任和英语老师。开学第一天,他就告诉全班学生:“我们班的英语课没有家庭作业。”这让孩子们既惊喜又诧异:“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随着课程推进,班上学生渐渐明白了,吕老师所说的“没有家庭作业”不是完全没有英语练习,而是通过精心设计课堂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确保绝大部分知识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消化和巩固。
例如,吕老师的课堂摒弃了“满堂灌”,改为采用“问题导学”“小组合作探究”和“项目式学习”等方式。他充分利用课前预习和课堂互动,快速诊断学生的知识盲点和能力差异,并据此设计分层任务和弹性练习,让尖子生“吃得饱”,也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跟得上”。
“上吕老师的课开心又轻松,学到的东西却更多。”该班学生肖煜轩说,此前对英语学习的理解更多是“背单词”“记语法”;而吕老师通过记忆卡片、知识点口诀等方法,将“死记硬背”变成了有趣的小游戏。他还经常在日常对话中巧妙加入一些课外词汇,不着痕迹地扩大学生们的词汇量。“这比我们对着书本硬背效率高得多,记得也更牢。”
在吕友生看来,给学生“减负”的核心在于“增效”。两年前,他开始试水“取消家庭作业”,减去机械、重复的‘无效负担’,通过提升课堂教学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
该班女生周麟人算了一笔账:因为每天回家后没有英语作业,自己能支配的时间多出了30—60分钟。这让她可以在数学等相对薄弱的学科投入更多精力,也给自己每天练钢琴腾出时间。
武汉市七一中学近年来一直探索“轻负高质”的教学新路,学校要求中考学科每天至少有一科为“无作业学科”。
“很多人误以为‘减负’就是减少作业量、降低考试难度,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吕友生说,“取消家庭作业”之后,学生的作业量控制了,但思维量增加了;考试压力减轻了,但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却稳步提升。“老师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效益最大化,学生就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去发展个性。”
文/柯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