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鄂州市明塘小学共享花园,校长徐婷为学生们科普植物知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楚 摄)
鄂州市实验小学为每位导师都配备了导育工作手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楚 摄)
9月3日,鄂州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观看九三阅兵盛况直播。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楚
通讯员 王伟 李君 杨旸
为进一步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鄂州市积极探索“一生一导师制”,以1∶15的师生比例为每一位学生匹配成长导师,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与生涯向导,切实增强中小学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批批导师正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在乡村学校、老城校区和多所中小学中,持续推动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优化,构建起更有温度、更具个性化的育人新生态。
按照志愿选导师
“成长伙伴”及时上线
9月5日,开学第五天,鄂州市碧石渡镇初级中学(以下简称“碧石中学”)书声琅琅。
办公室内,校长金小昭正在为新学期的“导师双选”工作做准备。
“我们希望每位学生都能选到合适的导师。”金小昭介绍,为了充分尊重学生们的意愿,达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利用,碧石中学采用填志愿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们选导师。
这是鄂州市的一所乡村小学,学校里的主课教师们通常还兼任着副科的教学工作。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课业辅导需求等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
“原则上,我们一名导师负责的学生不超过10人。”金小昭说,一些热门导师被选得太多,则由学校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进行统一考量和分配,在双选工作结束后,学校还会组织导师进行统一培训。
“相较于课业辅导,导师更重要的意义是面向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金小昭介绍,乡村学校里的特殊儿童比较多,许多孩子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得到的有效陪伴较少,心理也较为敏感。在每学期开学前,学校都会组织老师分批次家访,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
在导师培训期间,学校里的专职心理教师会对成长导师们进行心理教育方面的专题辅导,确保导师们能第一时间发现孩子们的心理变化。
“心理问题的发现一定要及时,导师起到了关键作用。”探索推进“一生一师制”的过程中,鄂州市明塘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徐婷也深有同感。
这是一所位于鄂州市老城区的小学,隐性的、实际的留守儿童占比较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长期关注的重点工作。每学年,学校都会组织市场上的专业心理健康机构来校为学生做心理健康筛查。
“我们和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是长期的。”徐婷介绍,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只有学生本人和导师知晓,确保在平等、尊重的视角下与孩子们相处。每周,机构都会派专人对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沟通。
“学生们的心理变化是一个曲线,导师能最快发现他们的问题。”徐婷说,学校要求每位导师每周至少和学生谈心谈话一次,从真诚的沟通中了解孩子。校内还设置有“校长信箱”,学生们可以向信箱内投送自己的“悄悄话”,不用担心隐私会被泄露。
“很多心理问题的发生都是源于忽视。”徐婷说,“一生一导师制”实现了师生间的“双向奔赴”。
摸准需求
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
爱好、特长、心理曲线、谈话记录……
9月5日,鄂州市实验小学研讨室内,实验小学党总支副书记熊小芳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展示《导育记录册》。
这是学生们的个性化成长档案。全面推进“一生一导师制”以来,该小学为校区内260余名教师配备了导育记录册。
“建立导师育人工作档案,记录育人导师工作过程和实效,内容包括受导学生基本情况和总体情况分析,导师每学期工作重点、具体工作方法和措施,师生交流记录,育人工作推进情况和效果等。”鄂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学校要充分尊重育人导师的意见建议。
“成长档案能让导师们更好地关注学生们的个性差异。”鄂州市实验小学校长赵俊认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路径,而导师们则需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更好地认识自己。
赵俊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开学期间的小故事。9月1日,一名六年级的男生因和同学发生矛盾,情绪激动下想要擅自离校,被保安拦截。这名学生的成长导师便是赵俊。
在许多老师眼里,这名男同学平时对学习缺乏兴趣,在课堂上也不太能坐得住,性格较为孤僻。但是赵俊对他的了解却多了一层——虽然成绩不佳,但他热爱绘画,并且有良好的运动习惯。
除了担任校长,赵俊也是特级美术教师,他将男生引导来办公室,通过绘画建立话题,并给他讲述了许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的生平故事。
“你知道当年张大千远渡重洋拜访毕加索背后的故事吗?”当赵俊抛出这个问题时,男生展现出了好奇。于是,在赵俊的引导下,男生开始拿起画笔,一笔一画地勾勒出脑子里的画面。
“以后来学校后,心情烦闷就画起来。”赵俊赠送了一些画纸和画笔给男生,两人达成了约定。
“其实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都差不多,但我们需要用不同的策略去帮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熊小芳介绍,通过“一生一导师制”,老师们能更快地对准学生们的需求,比如有些同学上课走神,导师们通过翻阅档案,能看到专注力缺失背后的原因,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面对有阅读兴趣的学生,导师们为他们建立合适的书单,帮助他们规划阅读时长。当学生们成绩有进步时,导师们能及时鼓励,这些事虽当下看是小事,但从长远看能够影响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熊小芳说。
“我们要求导师要经常与学生谈心谈话,尤其是在开学、毕业、考试前后和学生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等重要时间节点。”鄂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开展针对性指导,导师能够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合作沟通,引导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多角度探索
激活制度长效活力
“在我们学校,孩子们做的好事都会直接转化为奖励。”
9月5日,鄂州市武昌学校“书坊驿站”内,武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左逢联介绍,驿站内的学习用品都是同学们用积分兑换的礼品。只要积攒到一定积分,同学们便可以自行来此进行兑换。
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该校开办积分超市,将“量化积分”理念引入德育工作,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鼓励学生创先争优,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帮助他人、积极参加各类文娱体育活动、在市校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该校推出2分、5分、10分、20分等不同面值的“德育积分券”,而积分的判定人,便是孩子们的成长导师。
“每位导师每学期都有1000分的额度。”左逢联介绍,积分不仅可以用于兑换礼品,还可以兑换为一次免费的研学活动,一场免费的电影等。对于小学生们来说,这些奖励的牵引力很大。
“及时的奖励非常重要。”左逢联认为,导师们需要通过一次次互动与学生建立起信任,让学生们能够看到光,追逐光。
在鄂州市明塘小学,“一生一导师制”与校园内的“党员在行动每日十分钟”活动有效融合,一线教师按照要求与每一个学生匹配,一名党员按要求与每一个班级匹配,做学生的成长导师,覆盖全校。
“学习困难的学生、留守的学生、特困的学生、身体有恙的学生都是党员教职工关注的重点。”明塘小学教学副校长龚小燕向记者介绍,党员教师亮身份、担责任、践承诺,带动各中队开展“每日十分钟”思政教育,实现党建与教学的同频共振。学校根据各学科教研组活动参与度、成果质量评选“优秀研修团队”,近两年评选出优秀研修团队10余个,教师研修活动参与率从之前的80%提升至95%以上。
“我们希望通过建立中小学生全员导师制,促进全体教师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持续优化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鄂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记者手记
静下心来
俯下身去
□ 王楚
鄂州探索“一生一导师”,没有宏大口号,也不追求即时成效,而是真正从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需要出发,静下心来、俯下身去,把“全员育人”落实到具体的师生关系中。
这提示我们,教育最本真的价值,依然在于对“人”的看见与守护。尤其在乡村学校和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这种陪伴弥足珍贵——它补位的不仅是制度,更是一种情感支持和成长指引。
鄂州并未将导师制停留在文件层面,而是通过“志愿双选”“成长档案”“积分激励”“党员带头”等多维度机制,推动其落地运转。从校长到教师,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从关注分数到关注情绪、习惯与人格发展。这一转变,远比一时的成绩提升更为深刻。
当然,导师制能否持续发挥效能,仍面临诸多挑战。导师的精力与专业性能否保障?激励机制如何与现有评价体系相兼容?这些问题仍需在实践中不断调试。但鄂州迈出的这一步已经证明:当教育真正回归到“具体的人”,哪怕只是多一次谈心、多一份记录、多一点看见,都可能在某一个孩子心里种下改变的种子。
教育的进步,并不总是需要轰轰烈烈的改革。有时候,它就在一次平等的对话、一个耐心的倾听、一份持续的陪伴中悄然发生。
鄂州的实践,正在创造这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