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杨佳峰 实习生陈美娟 通讯员孙彦钦)开学不见人,武汉一高校新生做了一件令人称道的事——捐献造血干细胞。9月7日,延迟5天报到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新生蒋亮来到了课堂。
“老师,我需要办理延迟报到手续。”9月2日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迎新报到日,来自甘肃省的蒋亮特意打电话向辅导员请假,他要完成一份跨越6年的“生命约定”。
9月5日,经过细胞分离机数小时采集后,蒋亮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甘肃省第79例、全国第2099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9月7日,蒋亮顺利赶到学校上课。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的身体感觉和平时没有什么不同,正常作息。由于捐献遵循“双盲”原则,他并不了解受捐者的具体情况。
据介绍,这份“生命约定”始于2019年武汉街头一次偶遇。刚上大学的蒋亮路遇一辆献血车,车身上“中华骨髓库”字样吸引他驻足。“能帮助人,我为什么不做呢?”他没有犹豫,登记成为志愿者,留存8毫升血样,许下一份无声的承诺。
此后,蒋亮经历退学复读、考入兰州大学等人生事件,逐渐淡忘了当年的登记。2022年的一天,甘肃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给他打来电话,告诉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但是,由于他并非唯一匹配者,后续迟迟未有进展。
今年8月的一天,正在准备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的蒋亮再次收到甘肃省红十字会的通知:他与患者匹配成功,定于9月初捐献造血干细胞。尽管正值开学报到,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履约。
为了不让亲友担心,蒋亮独自面对捐献全过程。注射动员剂后,他有规律地作息、保持稳定的情绪,淡定应对身体反应。“正常对待,把身体状态调整到最好就行。”他说。
捐献当天,甘肃省红十字人道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张雅文专程前来为他颁发“博爱金奖”奖牌和荣誉证书,赞扬他的这份善举是“生命至上、大爱无疆”的生动体现。
“我希望受捐者尽快恢复健康,好好感受世界的美好,然后把这份爱继续传递下去。”蒋亮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只是‘平凡小事’,我希望更多的人参与中华骨髓库建设。每多一个人登记,患者就多一分希望。”
据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已准备好一份特殊的新生纪念礼,向心怀大爱的蒋亮表达敬意。